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寡人之于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并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