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扶貧演講稿 篇1
青春扶貧,我為家鄉添把力
我來自大涼山,從小自己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大學畢業之后終于走出了大山到峨眉山市公安局工作。而四年前,又為了回到大涼山不停向家鄉投簡歷。為什么要回去?因為我是涼山人,更是熱愛自己民族文化的彝族年輕人,回到家鄉不需要理由,不回家不回鄉才需要理由。自己很幸運,現在已經是一名大涼山的守護者了,更是一名肩負光榮使命的駐村干部。
我所在的鄉鎮是會東縣海拔、貧困人口最多的純彝族鄉叫野租鄉,這也是自己的老家,每一個村里都有我的親戚,所以剛調回家鄉時可以說熱血沸騰,很想做點事,就不停地到處去拉贊助、到處籌錢來給孩子們買校服、發獎學金、助學金等等。其實后面才發現留守兒童他的缺失并僅僅是物質上的贈予,而更需要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寄托。然后我們又和村里的年輕人,把各村被遺忘了很久的農村書屋利用起來,從孩子中選出小小圖書管理員,每個月發100塊錢的獎金,讓她帶領村里小伙伴們在周末、在暑假能夠去看書、去閱讀,去填補精神上的關懷。
作為一名鄉鎮團委書記,未來自己只想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用服務來凝聚人心”。大家心里都清楚留不住年輕人的農村是沒有希望的,也是我們脫貧攻堅能否取得勝利關鍵所在。所以自己把附近兩個村子剩下的年輕人都聚在一起。現在村里有了自己的舞蹈隊、青年創業團隊,有了農村淘寶站,大家今年還一起共同完成了鄉里首屆“火把節”宣傳活動,通過共同宣傳家鄉把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了一起、我們還創立了自己的高原羊毛被品牌,因為溯源和品質得到了保障,價格定位合理,市場與用戶反應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現在我們的高原羊毛被供不應求。未來我們也雄心勃勃籌劃著把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家鄉的燕麥酒相結合——打造中國彝族燕麥酒之鄉,努力挖掘家鄉現有的資源和彝族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心里最想做的事。當然做這樣的事情,這就更需要家鄉的有志青年與外出務工的有志之士共同參與,共同劃策。記得我們彝族有句諺語:一個榜樣勝過99條教誨。到現在自己深信一點,精準扶貧真的不是政府一個群體的戰役。所以,我們要全力支持,全力打造我們本鄉本土本村的青年致富榜樣,讓榜樣成為精準扶貧的引領者,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從根本上帶動身邊的群眾脫貧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