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結合“花園”的情境,提出并解決與“倍”有關的數學問題,培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解決問題的活動,進一步體會“倍”與乘法、除法運算的聯系。
〖教材分析〗
這節教材將乘法與除法混編,創設了“花園”情境,其中蘊含著與“倍”有關的數學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問題,也可以提出除法問題。要求學生自己去發現、選擇數學信息,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倍”的意義,以及它與乘法、除法運算的聯系。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是一所農村省級規范化學校,所在地區經濟較發達,學生家長都比較有文化素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學生見識廣,知識面比較寬,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多。他們從一年級開始使用這套教材,熟悉這套教材的設計思路,學習方法靈活多樣,學習興趣濃厚,能夠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善于發表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見解,會自主學習,并能積極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堂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并解決與“倍”有關的問題
歌曲引入。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這里有紅花呀這里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師:老師知道同學們很喜歡春天,我們跟著小黃鸝一起到春天的花園里看一
看,好嗎?(課件出示:花園圖)
師:春天真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分一分與除法——花園》教學設計、反思及評析
分一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8—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簡單的分類,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經歷分類的過程,體會分類的思想,掌握分類的方法,能夠按照給定的標準或自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2.體驗分類方法和結果的多樣性,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整理物品的習慣。
3.感受到身邊有許多與數學相關的事情,喜歡學習數學,樂于提出問題。在合作交流中培養善于表達和傾聽他人意見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經歷分類的活動,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在活動中體驗分類的思想方法,感受分類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難點讓學生能學會自己確立標準分類,有時能按不同的標準多次進行分類。
教學突破
以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為知識背景,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自主活
動,親自動手操作,經歷分類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感受分類的標準和方法。按不同的標準分,選擇通過講<<它倆誰分得對>>的小故事把學生帶進生機盎然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們討論后明白我們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結果是不一樣的,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生準備: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學步驟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創設情境2.教師指導學生按一種標準分和按不同標準分并組織練習。3.拓展延伸,課堂總結。1.觀看錄像,感受分類的價值。2.自主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3.自由發言,交流體驗。4.實踐延伸,學以致用。
第四單元 分一分與除法:文具店(倍的意義與應用)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等分活動與除法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3、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體會“倍”的含義,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為新課鋪墊。
1、小朋友們,喜歡去麥當勞、肯德基嗎?吃過薯條、漢堡包嗎?
2、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哪里看看有哪些好吃的東西,好不好?
3、多媒體出示即時練習,指名回答,并說明理由。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小朋友,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文具的用處可大了!哪位小朋友能說說,你有哪些文具?
2、原來你們有這么多的文具呀!袋鼠媽媽聽了可真羨慕呀!于是她決定要在森林里開一家文具店,讓小動物們和小朋友一樣,都能買到各種各樣的文具。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
3、出示課題:文具店。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出示教學目標,了解今天的學習任務。
2、了解圖意,獲取信息。
(1)我們一起看看小動物們都買了什么文具呢?
小兔買了一支筆,花了2元錢。
大灰狼買了一個文具盒。
小牛買了3支鉛筆。
(2)們說得真不錯,除了這些以外,你還知道什么?
大灰狼花的錢是小兔的4倍。
3、小組交流,解決問題。
(1)你真是一個認真觀察的好孩子!現在大灰狼想考考大家,你們知道他們買文具花了多少錢嗎?請小朋友在組里互相說一說,然后完成書上的“填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