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位名人說過:任何時候失去父母的人,都是孤兒。沒有讀懂這句話時,或許還會嘲笑說話者危言聳聽,只有真正經歷了這種切膚之痛,才會由衷敬佩,名人畢竟與凡人不同,他對生活的體味自然深切無比。一個人一旦失去父母,那種孤寂無依的感覺,是多么無奈心酸呀!
天陰了,多穿點衣服;走遠路,多帶些干糧;上學時,書本帶夠了沒……諸如此類的“關照”,猶如嚼啐了又嚼了不知多少遍的饃,不只無味,早令人生厭。極不情愿地穿上父母硬給套上的外衣,極不情愿地裝上父母硬給塞上的干糧,極不情愿地裝上父母拿來自己又放下的書本……摔門而出,邊走邊埋怨,但埋怨歸埋怨,自己還年幼,沒到反抗的時候,連頂撞都不敢,只能“腹誹”罷了。
及至成人,真為父母永遠是那幾句諸如穿衣吃飯之類雞毛蒜皮的關照討厭,耳朵早結滿了厚厚的繭,還用得著你重復那些永遠不變更的話?頂多又加上幾句,喝酒要少喝,喝壞身子不說還惹事;工作要認真干,吃公家的飯就要操公家的心;不要耍賭,輸贏不說消磨人的意志……話還是原來的翻版,我卻不是原來的我,這也用你操心?每當此時,往往父母剛一出口,就被自己頂撞回去。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唯命是從。父母還跟在屁股后絮絮不止,自己已昂首闊步義無反顧。但有時老天專幫他們的忙:出門在外,天真變了,忍饑挨餓,雖悔不當初,但那點虛偽的自尊還得維持,剛進門父母就微笑,來一句,凍了吧?沒有!父母只是相視一笑,沒來揭那塊脆弱的傷疤。工作上遇到了麻煩,垂頭喪氣地回家,父母只好送來安慰。不聽勸告酩酊大醉之后,鋪床蓋被擦洗污穢,端湯送飯的仍然是父母。但感動之余,歷史的警鐘再次敲響時依舊置若罔聞。總覺得自己翅膀已硬,這些瑣屑小事還用得著你們操心!你們的嘮叨何時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