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2、難點:本節課內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圖
(1)、主要目的是用來引入極差概念的
(2)、可以說明極差在統計學家族的角色——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量
(3)、交待了求一組數據極差的方法。
四、課堂引入:
引入問題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烏魯木齊和廣州的氣溫情”為了更加形象直觀一些的反映極差的意義,可以畫出溫度折線圖,這樣極差之所以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習題分析
本節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p152習題分析
問題1 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 涉及前一個學期統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六、隨堂練習:
1、一組數據:473、865、368、774、539、474的極差是,一組數據1736、1350、-2114、-1736的極差是 .
2、一組數據3、-1、0、2、x的極差是5,且x為自然數,則x=.
3、下列幾個常見統計量中能夠反映一組數據波動范圍的是( )
a.平均數 b.中位數 c.眾數 d.極差
4、一組數據x 、x …x 的極差是8,則另一組數據2x +1、2x +1…,2x +1的極差是()
a. 8b.16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課后練習:
1、已知樣本9.9、10.3、10.3、9.9、10.1,則樣本極差是( )
極差和方差教案
方差
教學設計示例1
第一課時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了解、標準差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與標準差.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數學知識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圖像上的形象美,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學生對數學美的鑒賞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概念.
2.教學難點 :概念.
3.教學疑點:學生不易理解為什么要用去描述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為什么不可以用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的來和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呢?為什么對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不取其絕對值,而將其平方呢?對這些問題教師在剖析定義時要講清楚.
4.解決辦法:教師要講清,標準差的意義,即它們都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波動情況的特征數,常用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我們所研究的僅是這兩組數據的個數相等,平均數相等或比較接近時的情況.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眾數及中位數,它們都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學習衡量樣本(或一組數據)和總體的另一類特征數——、標準差及其計算.
這種開門見山式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講解.
(二)整體感知
對于一組數據來說,我們除了關心它的集中趨勢以外,還關心它的波動大小.衡量這個波動大小的最常用的特征數,就是和標準差.
方差
教學設計示例1
第一課時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了解、標準差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與標準差.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數學知識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圖像上的形象美,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學生對數學美的鑒賞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概念.
2.教學難點:概念.
3.教學疑點:學生不易理解為什么要用去描述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為什么不可以用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的來和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呢?為什么對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不取其絕對值,而將其平方呢?對這些問題教師在剖析定義時要講清楚.
4.解決辦法:教師要講清,標準差的意義,即它們都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波動情況的特征數,常用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我們所研究的僅是這兩組數據的個數相等,平均數相等或比較接近時的情況.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眾數及中位數,它們都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學習衡量樣本(或一組數據)和總體的另一類特征數——、標準差及其計算.
這種開門見山式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講解.
(二)整體感知
對于一組數據來說,我們除了關心它的集中趨勢以外,還關心它的波動大小.衡量這個波動大小的最常用的特征數,就是和標準差.
方差
教學設計示例1
第一課時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了解、標準差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與標準差.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數學知識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圖像上的形象美,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學生對數學美的鑒賞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概念.
2.教學難點:概念.
3.教學疑點:學生不易理解為什么要用去描述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為什么不可以用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的來和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呢?為什么對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不取其絕對值,而將其平方呢?對這些問題教師在剖析定義時要講清楚.
4.解決辦法:教師要講清,標準差的意義,即它們都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波動情況的特征數,常用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我們所研究的僅是這兩組數據的個數相等,平均數相等或比較接近時的情況.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眾數及中位數,它們都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學習衡量樣本(或一組數據)和總體的另一類特征數——、標準差及其計算.
這種開門見山式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講解.
(二)整體感知
對于一組數據來說,我們除了關心它的集中趨勢以外,還關心它的波動大小.衡量這個波動大小的最常用的特征數,就是和標準差.
方差
教學設計示例1
第一課時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了解、標準差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與標準差.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數學知識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圖像上的形象美,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學生對數學美的鑒賞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概念.
2.教學難點 :概念.
3.教學疑點:學生不易理解為什么要用去描述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為什么不可以用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的來和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呢?為什么對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不取其絕對值,而將其平方呢?對這些問題教師在剖析定義時要講清楚.
4.解決辦法:教師要講清,標準差的意義,即它們都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波動情況的特征數,常用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我們所研究的僅是這兩組數據的個數相等,平均數相等或比較接近時的情況.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眾數及中位數,它們都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學習衡量樣本(或一組數據)和總體的另一類特征數——、標準差及其計算.
這種開門見山式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講解.
(二)整體感知
對于一組數據來說,我們除了關心它的集中趨勢以外,還關心它的波動大小.衡量這個波動大小的最常用的特征數,就是和標準差.
方差
教學設計示例1
第一課時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了解、標準差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與標準差.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滲透了數學知識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圖像上的形象美,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學生對數學美的鑒賞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概念.
2.教學難點 :概念.
3.教學疑點:學生不易理解為什么要用去描述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為什么不可以用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的來和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呢?為什么對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不取其絕對值,而將其平方呢?對這些問題教師在剖析定義時要講清楚.
4.解決辦法:教師要講清,標準差的意義,即它們都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波動情況的特征數,常用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我們所研究的僅是這兩組數據的個數相等,平均數相等或比較接近時的情況.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前面我們學習了平均數、眾數及中位數,它們都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學習衡量樣本(或一組數據)和總體的另一類特征數——、標準差及其計算.
這種開門見山式引入課題,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進入新課講解.
(二)整體感知
對于一組數據來說,我們除了關心它的集中趨勢以外,還關心它的波動大小.衡量這個波動大小的最常用的特征數,就是和標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