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丟東西,可小馬虎呢?他又丟了多少東西?聽劉秀山老師講一講吧!
小馬虎在貼《遺失廣告》,上頭寫著:9本作業、3只蟋蟀,+-×÷數學算式……他用書包當球門,一個星期丟了四次。去陽日活動發現少了隊員,原來沒有數自己。太厲害了!可是他寄信忘寫地址,還投進了果皮箱!好馬虎的孩子。就因為馬虎,他的住宿也不咋樣。唉,連他最好的朋友影子也走了。小馬虎丟了這么多東西,他心中可急壞了,但他又把《遺失廣告》貼倒了,撕下來才可以讀懂上面的意思!
每個人都會丟東西,可小馬虎呢?他又丟了多少東西?聽劉秀山老師講一講吧!
小馬虎在貼《遺失廣告》,上頭寫著:9本作業、3只蟋蟀,+-×÷數學算式……他用書包當球門,一個星期丟了四次。去陽日活動發現少了隊員,原來沒有數自己。太厲害了!可是他寄信忘寫地址,還投進了果皮箱!好馬虎的孩子。就因為馬虎,他的住宿也不咋樣。唉,連他最好的朋友影子也走了。小馬虎丟了這么多東西,他心中可急壞了,但他又把《遺失廣告》貼倒了,撕下來才可以讀懂上面的意思!
近日讀了一本書,題目為《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書中詳細介紹了宋慶齡幼兒園的教學理念——尊重與要求的和諧統一。曾在幾年前,我在上海的培訓期中就非常榮幸地到過宋慶齡幼兒園,并聽過他們關于“尊重與要求的和諧統一”的講座,但是一知半解,只是覺得這種理念非常先進,具有時代性和發展意義。如今再次接觸他們的教育思想,我感覺自己很有一種震撼,或者說是有點豁然開朗,我不得不折服他們的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書中展示了宋慶齡幼兒園三位教師的半日活動,這不僅是對他們獨創的教育模式的深度觀察和反思,更使我們從中諦聽到教師專業成長的心聲,領略到孩子智慧的曙光。
由于是工作實踐的原因,我對書中“陳磊”老師的半日活動展示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因為大家都在開展蒙氏教學,而她對蒙氏有獨到的理解和運用,是很值得我學習和借鑒。
首先是陳磊老師對蒙氏教學的“有選擇吸收”。雖然蒙氏教育的理念有其很多可取的地方,但也存在著不少弊端,陳磊老師能夠從自身實踐出發,通過揚棄,為我所用。她把很多蒙氏優秀的教育理念加以運用和推廣,同時又進行改造和完善,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創新。我們可以從她對班級環境的創設、材料的提供以及孩子的活動情況中發現,陳磊老師的研究與探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正這是我們非常需要學習的地方。因為我們剛剛學習、接觸蒙氏,說實在話,我們了解得還是非常粗淺,在工作中還不能融會貫通,我們現在的狀態比較靠近于照搬照抄,也就是陳磊老師所說的“吸收期”,雖然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盡管我們已經想了很多辦法,但如何更好地去解決它,突破它,這方面的能力和方法還非常欠缺,我們現在正在逐步跨入第二個時期“反思期”。我覺得我們接下去一步的任務是要靜下心來,好好理理思路,結合平時的教育實踐經驗,吸取蒙氏教育的精華部分,加以運用和推廣,擯棄不利的因素,創設適合本園實際情況和本園幼兒的蒙氏教學,真正使孩子成為最大受益者,然后再逐步進入第三個階段“創新期”。
今天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一個標題吸引了我。“是誰設定了楚河漢界”。于是看下去了,也有了那么一點點想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的生活總是在縱橫交錯的規則中進行著。大到國家法律,小到家庭規則等等,就算上個街還要看個紅綠燈,去超市買東西付錢也要排個隊,不然別人會說你不守規則,沒有素質。同樣的,在幼兒進行的區角游戲中始終存在這規則提示。這個規則承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保障了游戲的基本進程,保障了幼兒在活動中的基本權利,制約了一些不符合活動要求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夠穿越于幼兒的真實生活中,讓他們在生活中也做到事事遵守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性的情感和社會性行為的發展。
在這個標題“是誰設定了 楚河漢界”中,有一游戲案例,講的是在區角游戲活動中老師采用“鎖”位子的方法來進行人數提示,小朋友發現自己喜歡的“停車場”還有個空位子,就走了過去。走到“應車廠”邊,看見小椅子上的小掛鎖,便轉身離開了。另一個小朋友喝完水回到“停車場”,把小鎖送回“鎖店”,又接著玩了起來。就這樣老師很好的控制了游戲中的人數,并且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爭搶游戲角色的情況,效果很好。當然,小鎖只是角色游戲中一種呈現方式,我們還可以用別的來代替,如小卡片、胸卡等表示。
小班孩子參加游戲隨意性打,計劃性弱、自主性也不強,加上游戲過程中的喝水、入廁等情況需要暫時離開這個角色區,從而別的幼兒就會來“占位子”,這樣就很容易造成爭吵,我覺得上述情況中用到的方法很適合我們小班幼兒,我們可以選擇比較卡通、可愛一點的東西來表示,讓幼兒更加充滿樂趣。
前幾日在新華書店,發現了這本名為《兒童閱讀的心靈地圖》的書,很快就被封面上的幾行小字所打動——用閱讀溫暖兒童的心靈,也溫暖我們自己。讀吧,讓我們一起回家……于是我也決定帶這本書回家,回家再細細品讀。
當兒童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應該努力豐富自己的閱讀經驗,如果孩子的心靈逐漸成長,你卻發現自己的心靈早已麻木空洞,那是多可怕的事啊!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如果你是家長,這本越讀地圖會給你提供多個與孩子交往、交流的角度,讓你更了解孩子,改變或完善與孩子的關系,讓你與孩子的心靈靠得更近,讓你與孩子的歡樂更加同步,讓你的心靈更柔軟,讓你回歸童年的樂土;如果你是老師,這本越讀地圖可以為你提供很多工作上的便利,讓你更加了解學生,可以幫助我們老師形象地把握兒童茲尼、更新教育觀念,甚至領悟到有益的教育方式方法。如果你是孩子,這本地圖就是一個老師,他會無聲的引領你走向美好。”我想,這一大段話足以成為我推崇此書的理由了。
本書以兒童個性發展的內容為視線,為孩子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在放飛快樂的青鳥——自信、樂觀這一章里,作者為低年級的孩子推薦了《了不起的狐貍爸爸》《小豬唏哩呼嚕》《第十二只枯葉蝶》,為中年級的孩子推薦《柳樹風聲》《長襪子皮皮》《笨狼的故事》,為高年級的孩子推薦了《女兒的故事》《青鳥》等。當我仔細閱讀這張地圖后,慚愧地發現有許多景點我不僅沒去過,甚至還沒有聽說過。
紀律是群體的重要特征,任何群體需要紀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規進行紀律教育,成為我工作中最頭疼的事。因為每個兒童個性特點不一,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經常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希望通過閱讀《兒童紀律教育——建構性指導與規訓》能為自己解惑。
本書第一作者瑪喬麗•費爾茲博士(美國)總結了其三十余年的幼兒教育經驗,向我們展示了全面實用的兒童紀律教育方法。作者在闡述與紀律教育有關的理論基礎上,介紹了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了解兒童、分析兒童產生紀律問題的原因并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當細細閱讀完此書后發現,它的確是一本有理有據,案例詳實的實用書籍。全書運用了“我—你—他”的對話式寫作風格,使讀者容易參與文本,在比較和鑒別中,心悅誠服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讀者也能充分發揮自主性。
其中,作者對“獎勵”這一方法的闡述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父母和教師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通過獎勵和(或懲罰)來教授是非概念。獎勵和懲罰表面上確有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其結果不是兒童盲目服從就是使其易受獎勵和(或懲罰)的左右。
關于此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到“不要再使用獎勵和(或)懲罰來促進自主的發展”,書中例舉了多個例子來說明,而這些例子又似乎是我們常見的教育行為。例如,如果孩子完成了作業,我們就給他們發小紅花,那么我們無意中教孩子易被獎勵所控制;當我們說喜歡某某孩子的坐姿時,而有些孩子也坐得很好卻沒被點到名字時,這似乎是對那些孩子的懲罰;有時我們鼓勵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就有小貼紙,其時有大部分孩子經常把玩具物歸原處的,卻沒有得到貼紙獎勵,這讓那些孩子感到茫然與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