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字讀書筆記 篇1
《通論》從消費和投資的決定去討論國民收入的決定、就業、價格、經濟周期和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探討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內容:第一,古典經濟學的假設前提;第二,薩伊定理和有效需求原理;第三,消費傾向與消費的決定;第四,資本邊際效率;第五,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量(貨幣供給與貨幣政策);第六,工資與物價理論;第七,四個重要問題,如高鴻業老師所概述的“經濟周期、重商主義論以及對資本主義和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總體評價”[1]。 關于古典經濟學就業理論的兩個假設:“1,工資等于勞動的邊際產品。”[2]、“2,當就業數量為既定時,工資的效用等于該就業數量時的邊際負效用。”[3]凱恩斯肯定了第一個假設,但認為第二個假設推理出來的就業狀態與現實不符合,現實中存在著除了自愿失業和摩擦失業外的其他失業,即凱恩斯定義的“非自愿失業”,他認為“總有一些人愿意接受現行工資而工作,卻無工可做。”[4]這些人的失業就是“非自愿失業”。凱恩斯認為:第一,在工資品“價格上升而導致實際工資下降一般不會使得現行工資下的勞動供給量低于價格上升前的實際就業量”[5],雖然生活費用略有上升,但是不會使得大量的人因此而拒絕工作,因此此時的失業是“非自愿”的;第二,古典學派的工資協議可以直接決定實際工資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是錯誤的,“在既定的組織結構、設備和技術的條件下,實際工資和產出數量(從而和就業量)是唯一相關的”[6],而產出數量由投資和消費共同決定,那么實際工資不可能是由工人或者工會組織決定的。因此第二個假設是錯誤的,從而古典學派的勞動市場論中的供給曲線是錯誤的,最終的結果是充分就業的勞動市場均衡點是不存在的,社會中存在著非自愿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