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一、了解對聯的起源及含義。二、了解對聯的特點。三、掌握對聯的寫作。
[學習重點]
了解對聯的特點并掌握對聯的擬寫。[學時]:2課時
[學習過程]
一、了解對聯的起源 中華第一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二、了解對聯的特點 楊升庵是明代文學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歲時,就很勤奮聰穎,受到相親們的夸獎。有一回,他在家鄉始康縣(今四川新都縣)一個堰塘洗澡。始康縣令恰巧路過堰邊,見楊升庵并不回避,頓時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頓板子,可是楊升庵拒不上岸。縣令美辦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褲子掛在路邊的古樹上,說:“我出幅對子--‘千年古樹為衣架’,你若是對得好,便還你衣褲。”楊升庵不等縣令話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對出了下聯。縣令一聽,便讓人從樹上取下衣褲,還給楊升庵,并請他到縣衙作客。
從此,楊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稱號,當地的農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為“娃娃堰”。
1.試一試:為這個對聯擬出下聯。千年古樹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對的對聯有什么特點?
三、牛刀小試
(一)評改對聯
1.上聯:茍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著起床;下聯: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上聯改為:
2.上聯:遙望東南,建幾處依山亭榭;
下聯: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間面臨綠水之軒齋。
下聯改為:
3.上聯:井岡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嶺綿延不斷;
下聯:鄱陽湖,綠水蕩漾,碧波粼粼。
上聯改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聯:冬去春來千條楊柳迎風綠 下聯:冰消雪化萬朵梅花撲鼻前
《對聯》教學設計
《奇妙的對聯》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人教版第一模塊梳理探究單元第二課,是我國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第一模塊的學習內容,可以很好地激發高一學生對文化文學的熱愛,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探求活動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喜愛這一類型的課程,感覺到新課程教與學與過去的不同,從而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初中時已初步接觸對聯知識,中考有考對聯,初中時對仗的基本知識已掌握,可不作為教學重點;但初中時對聯多作為應試要求,對于對聯的藝術性、趣味性、承載的文化沒有專題的探究活動或未充分開展過有關對聯的探究活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調動。三、設計思想“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在教學中扣緊“奇妙”二字,以欣賞與對對子激勵興趣,以興趣激勵學生對對聯的知識、文化的探究學習。在教學中采用遷移教學法:教學循序漸進,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遷移的方法就是能較好的進行類比推理,溝通新舊事物之間的聯系。啟發式教學法:在學生對對的過程中,采用啟發的辦法,幫助學生對出正確答案。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書法展示、用學生姓名創設對聯情境的辦法,激發學生興趣,感受對聯藝術和文化。作為梳理探究單元課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體現學生主體,提高學習興趣,引發進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四、教學目標通過對聯的欣賞和對對子的活動,激發學生對對聯的興趣,領略對聯藝術和文化的魅力,引發進一步探究的愿望。學會基本的對仗方法,學會自主、創新、推理、演化。五、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參與活動,激發興趣。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賞與對。六、教學過程設計(一)課前學習1.關于對聯的知識,重點抓住“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當、平仄相異”“區分上下聯”“對聯的張貼”的知識,學生課前解決。2.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古詩中對仗的詩句四至五例,注明出處并交流。(二)課堂教學步驟(事先邀請同教研組老師聽課,其中包括準備寫毛筆書法的黃同異老師。體現對課程資源的開發)1.開頭要求同學以本學段學習過的《蘭亭集序》中一句對仗的句子來形容今天來聽課的人和盛況。答案“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古文對) 2.以各小組搜集的古詩中的對句引入(古詩對),再以魯迅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說明這也是名人勵志對聯,過渡到下一環節。3.列舉幾個名人勵志聯(以課件展示) 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課程資源分析:福建的名人,引導學生說出作者林則徐) ②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課程資源分析:七中書記室懸掛的此聯書法橫幅,拍出照片課件展示,提問學生:作者是誰?答案周恩來) ③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課程資源分析:七中高三年段五樓走廊張貼著此教師書法聯,拍出照片課件展示,引導學生說出作者蒲松齡)(教師指導:名人勵志聯,嵌入自然地理、比喻,嵌入歷史故事)4.興趣引導:出個對子考考大家。以成語為對,上聯“望梅止渴”(板書),邀請學生上黑板前對下聯。答案“緣木求魚”或“畫餅充饑”(板書)分析“緣木求魚”、“畫餅充饑”與“望梅止渴”的平仄,教師指導認為在合乎情境的情況下,“緣木求魚”在平仄上對得更工整。以此例說明平仄、上下聯、語法結構、內容上相關或相對的對聯基本知識。5.興趣激發:古人從小學對要背一些規律,如《笠翁對韻》。邀請學生齊誦課文中《笠翁對韻》片斷。由“天對地”說起,引入對子游戲。(板書)“細”――請學生對字,并選擇――“粗”(板書)(板書)“羽”――請學生對字,并選擇――“毛”(板書)(板書)“禽”――請學生對字,并選擇――“獸”(板書)(進一步板書為)“家禽”――請學生對字,并選擇――(進一步板書為)“野獸”(板書)“后”――請學生對字,并選擇――“先”(板書)(板書)“死”――請學生對字,并選擇――“生”(板書)(進一步板書為)“磚后死”――請學生對字,并選擇――(進一步板書為)“石先生”由此黑板上已形成一幅對聯:“細羽家禽磚后死,粗毛野獸石先生”。(起到激疑的作用)。講述一個關于這副對聯的故事,說明故事中的學生把他的老師“石先生”諷刺了,但“石先生”卻拿他沒辦法,因為從對仗來看,那學生確實逐字對得很工整。6.在此摘取《笠翁對韻》中的幾句,我們也來對一下,注意其中創設的情境和主題,注意押韻。(1)清對淡,薄對 (課件放映)(教師提醒:先來點簡單的)答案: 薄對(濃);結合李清照詩句“薄霧濃云愁永晝”。(2)暮鼓對 (課件放映)答案:暮鼓對(晨鐘)結合“晨鐘一杵醒塵夢”。(課程資源分析:泉州崇福寺鐘鼓樓對聯之上聯,以課件放映照片)(3)魚書對 (課件放映)(教師提醒:來點難點的)答案:魚書對(雁字)教師引導:①魚書:東漢末年的民歌《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②雁字:結合李清照詞,師生一起背出“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4)草舍對 (課件放映)答案:草舍對(柴扉)。結合“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詩句 。(5)雞曉唱,雉朝飛。 對綠肥答案:(紅瘦)對綠肥。結合李清照詩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6) 騎馬踏花歸(教師提醒:來點更難的)答案:(舉杯邀月飲)教師啟發:①宋太祖時翰林圖畫院招考題目“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故事;蘇軾回環詩“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課程資源分析:本人有此回環詩的書法拓片,拓于西安碑林,出示此拓片看學生會不會讀出回環的四句詩,激發興趣)②上聯出自李白詩句“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再結合對仗知識引導學生,難點是“踏花歸”對“邀月飲”。(7)秋露橫江, 月明 ;凍云迷嶺,韓公雪擁過藍關。答案: (蘇子)月明(游赤壁)教師啟發:唐朝韓愈有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下聯寫的就是這情境故事。上聯與我們本學段學到過的蘇東坡的文章有關。(注:在對的過程中,結合的詩句可在引導學生時或學生自行對出后使用,視課堂即時情況。結合詩句的目的不僅在于引導,還在于感受文化,加深文化印象)7.奇聯妙對欣賞(課件放映各聯)(1)猜猜有誰①昨夜敲棋尋子路,今朝對鏡見顏回(其中有孔子的兩個弟子名字)②悲哉,秋之為氣——慘矣,瑾其可懷(這是一幅挽聯,挽的是誰?挽秋瑾)(藏字)③二船并行,櫓速不如帆快;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猜猜內中有何人名?)(諧音,魯肅、狄青)(2)猜猜是什么地方村舍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桃花源)(3)猜猜下面什么行業 ①操天下頭等事業——做人間頂上功夫(是什么行業?理發店)②劉伶問道誰家好,李白唯言此處高(是什么行業?酒家)(4)欣賞藝術承接前面講到“劉伶”①賈島醉來非假倒,劉伶飲盡不留零(唐伯虎妙對張靈,諧音。對聯可以戲)②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地名國名,抗戰勝利后的對聯,雙關。對聯可以歡)③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金圣嘆,諧音,“憐子”、“離兒”。對聯可以悲)④日落香殘,免去凡心一點;爐熄火盡,務把意馬牢栓(謎聯,上聯扣“禿”字,下聯扣“驢”字。對聯可以諷)(注:欣賞時或介紹其中手法,或介紹對聯故事,或介紹字謎猜法,言簡意賅帶過)8.以同學名入對出上聯,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根據要求對出下聯。(1)(板書)春留柳青林佳利(上聯嵌入本班同學劉柳青、林佳利名字,且有諧音。教師引導學生看出此聯特點,不僅嵌入本班學生名字,而且創設了一定的情境。要求學生也以班上學生名字入對,且用諧音,考慮平仄。)(2)學生討論。(3)請同學主動上黑板寫出下聯。正確答案有兩種情況:夏無冰寒李穎華(嵌入吳冰寒、李穎華兩同學名字)冬無冰寒顏勁松(嵌入吳冰寒、顏勁松兩同學名字)(注:教師事先要利用學生名字作為課程資源,創設此對聯,考慮可能出現的下聯。視課堂即時景觀,對學生的答案點評,去偽存真,指出以上兩對較好,并辨明“李穎華”對“林佳利”在平仄上更工整)(4)對聯與書法藝術是分不開的。好的對聯加上好的書法,給人以美的享受。下面邀請我們學校高三年語文組的黃同異老師把這幅對聯寫下來。我們剛開始上課時看的那幅高三引用越王勾踐的勵志聯,就是黃老師書寫的。他的書法是學朱以撒的,寫得很好。(5)黃老師已備好筆墨紙硯,上講臺書寫上下聯。(6)黃老師書寫期間,教師再講講“絕對”,與同學們再欣賞幾個絕對。 ①先點明“絕對”的含義:獨特,古往今來幾乎沒有比較工整的對。②(板書上聯)煙鎖池塘柳啟發學生看出它之所以成為絕對的特點(含“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偏旁),鼓勵大家嘗試對一下。③后人有對“炮鎮海城樓”(板書)較為工整。④(板書上聯)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⑤啟發學生看出它之所以稱為絕對的特點(嵌入諸葛亮的名和字,且“葛”“格”諧音,上聯情境天衣無縫),鼓勵大家嘗試對一下。⑥后人有對“風送幽香,郁郁婉華梅蘭芳”(板書)尚屬工整。⑦教師:上面兩聯還可以說后人有一些比較工整的、公認的好對,但我下面再出一對,真的是至今也沒有找到比較合適的下聯。清同光年間,民間流傳這樣一句上聯:(板書)今世進士,盡是近視(不用問學生此上聯特點,教師故意把它多讀兩遍,讓學生心領神會笑出來)激發興趣:同學們有興趣,可以過后去嘗試對一對。⑧與黃老師一起將寫好的上下聯展示給學生看,并贈送給班級,請班長接過。9.小結今天的欣賞和對對活動,要大家明確:(1)對聯種類多樣,藝術手法豐富;(2)對聯需創設情境和主題,不單純是文字游戲;(3)對聯是中國獨特的藝術瑰寶。10.(課件放映)探究作業:(1)上網閱讀,探究更多的對聯知識和奇聯妙對(//coupletstory.htm)(2)搜集整理泉州可見的對聯,從對聯的種類、內容、作法、鑒賞等角度進行分析歸納。(3)以學習、生活、社會、時政中的任意一個為話題,嘗試寫一幅對聯。板書設計望梅止渴,緣木求魚。畫餅充饑。細羽家禽磚后死,粗毛野獸石先生。春留柳青林佳利,夏無冰寒李穎華。冬無冰寒顏勁松。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風送幽香,郁郁婉華梅蘭芳今世進士,盡是近視七、教學反思該教學設計在研究了課程特點、教學內容、課程資源、學生情況之后,以“激發學生對對聯的興趣”為目標,圍繞目標設計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內容。先有課外的學習準備并以此導入課堂,按學生現有的認知規律,由學對的基本起步開始,參與一些對對活動,欣賞奇聯妙對,了解對聯藝術手法,感受對聯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最后創設教學的亮點和活動的高潮,以本班同學名入對,讓學生積極參與創設對聯,欣賞與對聯密切相關的書法藝術,安排了課外探究作業。整個設計充分考慮:(1)將課本作為課程資源之一,不局限于課本,而是主動創設,大膽創新,豐富教學內容。(2)探求新課程“梳理探究”單元教學的獨特的、個性化的模式,讓學生喜歡新課程。(3)將三維目標融入教學全過程,體現過程的評價、發展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互動,在學的過程中體驗中國文化藝術瑰寶對聯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學的過程就是一個愉快的、激發興趣的、文化回歸的、有利學生自主發展的、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4)充分挖掘課程資源:課本的、本校的、地方的、執教者的、學生的、同事的。(5)力求使學生轉變對聯是文字游戲,學對聯是為了考試的觀點,和老師一起體會對聯的藝術手法與情境、主題是密切相關的,正因為這相關,才使對聯具有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這樣在情感態度上轉變學生,讓學生喜歡對聯,喜歡中國文化和各種文學表現形式。在實際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景觀很好地體現了設計的目的,學生積極參與,興趣高漲,經歷了一次身心愉悅的文化洗禮。尤為難得的是學生所對的對聯答案,體現了一定的創造力,給予學生很大的創造空間,對教師也深有啟發,體現了教學相長。同時也發現,對于這樣的課程,教師的個人功底很重要,教學各個環節的串接、教師的啟發引導、對學生答案的點評、教學時間的收放,課堂即時情況的調整都有賴于教師的功底,使課堂不局限于原有的設計,而又不偏離基本的設計框架,也因此促使教師增強終身學習的觀念。 八、點評本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對聯的興趣”的目標得以有效落實,充分體現了本專題梳理探究的趣味性和文化性。比如,課堂教學從導入到訓練再到作業布置都非常關注興趣的激發和培養,特別是前五個步驟有意識地一步步強化興趣的激發,后三個步驟對對子和對聯的欣賞注重素材的選擇富有文化內涵,充滿書香味。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優點可能同時也是缺點,第二和第三環節的引入就略顯啰嗦,兩個環節可以合并,做得簡潔連貫些,比如只保留以學校張貼的對聯作為引入即可,其他的可以割愛,或者放在后面作為訓練素材。善于分析開發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是本設計的另一特點。這一特點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首先體現在充分利用教材和學生熟悉的文學作品,比如一開始引導學生用《蘭亭集序》中的句子來形容聽課的盛況,再如選用蘇軾和韓愈的故事及詩句對對子,等等;其次體現在合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語文資源,比如學校張貼的對聯、教師的書法、學生的姓名,泉州名寺的對聯,等等。這一特點的充分體現一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來使專題的梳理探究富有語文味和文化內涵,不會停留于通俗平庸的層面。教學富有層次、循序漸進、步步推進,是本設計的第三個特點。本設計目標單一,過程具體而微,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充分注意教師的引導和預設,避免了有的設計大而空的毛病。具體來說,比如“細羽家禽磚后死,粗毛野獸石先生”的對子游戲,設計采用化整為零的策略,單字突破,然后擴展到詞,再到整句,從易到難,學生易于接受,既有趣又有效;再如第六個環節的對子訓練,教師目標很明確地引導同學由單字對入手,然后提升到五言句子對,步步為營,步步深入,既照顧到基礎性和全體性,又考慮到訓練的整體效果。
《奇妙的對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對聯的知識,掌握對聯的特點。
2、鑒賞對聯,感受語音魅力,提高審美能力。
3、嘗試對對子。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對聯常識,如對聯的歷史,平仄,對仗等基本常識。
2、嘗試對對子。
教具:多媒體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投影:四幅不同場景,里面各有一副獨聯。)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畫面,雖然場景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知同學們發現了沒有?(都有對聯)是的,對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婚嫁節日有喜聯,喪事悼念有挽聯,名勝古跡有楹聯,店鋪門頭有行業聯……可以說,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珍珠,它既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品(投影:書法藝術對聯),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對聯,走進中國的傳統文化,去領略一下對聯帶給我們的獨特魅力。
(投影:奇妙的對聯)
本節課我們將達成如下學習目標:(投影)
1、了解有關對聯的知識,掌握對聯特點。
2、鑒賞對聯,感受語言魅力,提高審美能力。
3、嘗試對對子。
二、【講解第一知識模塊:認識對聯】
我們先從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考試的一道題目說起。當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出國文試題,其中一題是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要求對出下聯。結果答案五花八門。下列幾種都是當時的答案,你認為哪個比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師,你給哪個答案打滿分?
(投影:上聯——孫行者 下聯——韓退之 祖沖之 王引之 胡適之)
(學生回答,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回答“…”老師追問“為什么呢?”然后,老師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