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十六歲的年紀,懷揣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夢想,四處閑逛。破舊的書攤是流連忘返的地方,幾元錢一本的書籍是最好的承載。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映入眼簾,綠皮的封面,像極了大自然的色彩。不過,那時的我不知道林海音,沒有讀過她的《竊讀記》,看中的是價格,僅僅五元錢而已,對我這個囊中羞澀的窮學生而言,恰到好處,可以裝模作樣,證明自己是個愛讀書的娃。
書買回來,帶到樹林里,找了如此僻靜的場所,是該認真欣賞精彩的內容?沒有,每一個字都認識,連起來根本不懂意思。年輕的我喜歡小說,喜歡故事,獨獨對散文不感冒,不愿讀,讀不懂,覺得這樣的作家都是無病呻吟,做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煩惱事。
最后的結局——嶄新的《城南舊事》束之高閣,落滿厚厚的灰塵。再過了幾年,已找不見了蹤影。
后來的許多年里,我熟悉了林海音,知道她是個偉大的作家,心思縝密,邏輯清晰,情感豐富,也許多次看到《城南舊事》。只是每一次,都是掃一眼,不屑一顧。年少的記憶太過深刻:這本書不適合我讀。
幾天前,同事在辦公室里捧著書籍,正是《城南舊事》。我十分好奇:“這本好看嗎?”她花朵綻放在臉上:“不錯啊,越看越有滋味。”“真的?”“真的。”
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雖然心里有些不太相信,但還是從家中找出了《城南舊事》。家中藏書較多,里面恰好有。
重新翻開,前言已經選入了人教版五年級的課本《冬陽·童年·駱駝隊》,《爸爸的花兒落了》也入選了人教版八年級,已經讀了不下十余遍,也一遍遍地講解與學生聽,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像是久違的游子見到了家,抖落了一身的灰塵,可以舒服地躺下,感受彌漫在記憶里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