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端、棕”等13個生字。
2、會寫“午、節”等7個字。
3、認識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三)情感目標: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產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認字和寫字,理解重點詞語和練習朗讀。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讀好長句子。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 演示法 練習法 讀書指導法 游戲法 問答法
五、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課件
六、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談話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農歷的五月初五是誰什么節日嗎?(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我們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就是關于端午棕的。
二、課件出示或者圖片出示本課的插圖
老師板書課題《端午粽》,請大家把課題讀兩遍。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