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的4個多月很快就要過去了,回憶實習旅程我的心情此起彼伏,總結
我是x縣x鎮詠曼中學實習小組7名頂崗實習教師中的一員,在七年級7、8班實習教授《中國歷史》(人教版)上冊。在課堂教學方面,在本學期20周的教學工作中,共完成包括新授課、復習課、試卷講評課等形式的30篇教案,教學工作計劃1篇、復習計劃3篇,上課60余節,自習若干,聽課21節次,評議會5次。完成教育調查2份,《x地區傳統民房建筑屋頂考查》和《一堂好課的標準》。
在教法上我認識到要根據學生特點采取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在這交通閉塞,與外界交流較少的地區,師資尤其是農村中學歷史、地理、政治、生物教師特別缺乏,加之學校對這些科目只要成績,不重視教學的態度,有的學校干脆讓語數外教師代課,上課除了劃書,劃重點就是讓學生背題做題,這就使得學生漸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這一情況使我注意到日常教學要,豐富學生的知識,多用一些圖片和感性的東西引導學生,注重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的精;多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感知歷史,扮演角色,有感而發。例如在講《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時,處理難點漢與匈奴的關系,可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漢朝皇帝,你會怎樣處理與匈奴的關系,你會考慮哪些因素?”,之后讓學生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可舉例西漢初,漢武帝時,漢元帝時,東漢時匈奴的關系加以比較,最后總結出民族關系是由雙方的實力和態度決定的;在講《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時,處理重難點“商鞅變法”時,可讓學生分別扮演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國君,使學生認清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我覺得這些做法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較好的掌握知識。同時課下也注意抓緊學生,讓學生背的東西是一定要有的,因為這里的學生基礎太差,光靠理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為了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注意講背結合。作為一位七年級歷史老師,我要收集很多材料,除了查閱書籍還要到網上查找資料,關注最近的電視節目,以求將歷史同現實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