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 篇1
新課標實施后,教師都在不斷的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并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想與反思:
一、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課改實施后,課堂教學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中討論、質疑、交流,這樣有利于發揮群體意識,促進思維活躍。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備課時,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盡可能地考慮得較為細致全面些,以備學生考慮不到時,加以引導。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分析說明文條理結構時,我沒有采取老師設計問題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提出問題。假如你來當老師,你想提出什么問題?你還有什么疑問?人們常說: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學生如果想提出有創見的問題,首先必須深入研讀課文,經過思索、概括、提煉才會有疑而問,這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為了不讓學生的問題天馬行空,我提出要求,從條理的安排、結構的設置、內容的概括三方面考慮。我在備課時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制作了相應的課件,但沒有急于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以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被剝奪了。在上課時,我沒有用到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學生設計的問題已經很全面,并且都能解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