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
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19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
那一時期,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
唐咸通十三年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
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
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
后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
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
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烏鎮有一家小糕餅店,是一戶姓方的人家開的。
起先,他們只是從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餅來賣,后來,他們生下一男一女,靠這小本買賣難以糊口了,于是,夫妻倆想學酥糖來賣。
他們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過的面粉,熬過的白糖,去殼的芝麻,煎熟的豬油等細心的拌勻,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個個小酥餅。
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們的酥餅生意越做越好,財源茂盛,鎮上的同行十分眼紅。
為了保住自己的財源,夫妻倆對酥躺的制作方法嚴格保密,他們夫妻倆親手配料,自家人動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術只傳兒子、媳婦,不傳女兒,因為女兒將來要出嫁,制餅方法就會傳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