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激發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2. 認識到家鄉在發展過程中的美中不足,堅信家鄉的將來更美好,樹立初步的科學發展觀。
3. 行為與習慣:制止破壞家鄉環境的人和事,保護家鄉的山山水水。
4.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調查、訪問、參觀和辯論等,認識到家鄉的變化和發展,積極地為家鄉獻計出力。
(2)從身邊的人、事物出發,用多種感官觀察、調查、體驗、對話,感悟家鄉的發展,獲得對家鄉變化的真切感受。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了解家鄉的過去,認識家鄉今天的變化。
(2)認識到家鄉在發展過程中的美中不足,堅信家鄉的將來更美好,樹立初步的科學發展觀。
2.難點
從身邊的人、事物出發,用多種感官觀察、調查、體驗、對話,感悟家鄉的發展,獲得對家鄉變化的真切感受。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1.師:孩子們,今天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在這樣的環境中給大家上課,老師忍不住想給你們放兩首歌,讓我們來聽一聽吧。
2.播放第一首歌曲《南泥灣》。
3.提問:你們聽到了什么?
4.指名回答。
5.播放第二首歌曲《誰不說咱家鄉好》。
6.提問:這首歌表現的是什么情感呢?你們聽出來了嗎?
7.學生自愿起立回答問題。
8.師小結:第一首歌表達的是南泥灣這個地方的變化是令人欣喜的;第二首歌表達的是對自己家鄉的熱愛,認為自己的家鄉是最好的。可見,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們都很熱愛它。
【設計意圖:利用歌曲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本課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