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空氣的組成;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培養: 繼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化學現象的科學描述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對空氣成分的認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品質:通過介紹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使學生受對待任何事物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科學方法:通過實驗探討空氣的組成成分。
重點 、難點:初步掌握空氣的各組成成分,了解惰性氣體的特殊性質和應用。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空氣,可是空氣是一種什么樣物質呢?
在十八世紀70年代前,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物質。直到瑞典化學家舍勒和英國的普利斯特里認識空氣中有一種能供給呼吸維持生命后,人類才揭開與自己生存有著重要意義的空氣的面紗。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養氣)和氮氣(不可維持生命)組成的結論。
一、 瑞雪——舍勒
英國——普利斯特里
法國——拉瓦錫
討論,回答
傾聽
設疑問創設情境。
拉瓦錫的鐘罩實驗
在燃燒匙內放入紅磷,在酒精燈外焰上點燃后伸入集氣瓶內,塞緊瓶塞,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和鐘罩內水面的變化情況。
觀察后描述出實驗現象。
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1.紅磷燃燒的實驗現象
2.為什么會出現水面上升的情況?為什么水 面上升到瓶的容積約1/5處就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