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課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 教學設計 篇1
示例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影響。知識經濟。
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從而歸納出科學技術革命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的結論。
通過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的理解和認識。(2)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培養學生正確的國際意識。(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現代科技革命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引導思路:社會實踐的需要一二二戰和戰后各國的需求;物質和科技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為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