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家長發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感謝陶老師給我這次跟大家學習交流的機會。好習慣的培養,就是引導孩子在做人、做事、學習等方面養成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這里我向大家匯報一下幾點心得,力求厘清幾個關鍵詞。
一、決定和影響。
我們把孩子帶到世界,只在前面階段一路陪伴,最終要靠他們自己走下去,所以我們對孩子的人生只是影響,不是決定。孩子幼兒園有一年除夕,我們購物回家時發現門上貼了一張紙條,歪歪扭扭寫著:爸爸媽媽吉祥如意。我們問女兒,怎么會寫這幾個字的?她說是照著日歷描的。我們很感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高興,因為一個懂事的`孩子才是爸爸媽媽希望看到的孩子。作為父母一旦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就要及時引導和固化,這對形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大有幫助。當孩子能想到別人了,他的社會化就開始了,這就是“大愛”意識,我們也有意識地對此進行引導與激發,家里有好吃的讓她先送一份給奶奶,有玩具讓她與鄰居小朋友一起玩,外出游玩督促她垃圾入箱,見到我們的朋友提醒她主動打招呼等等。孩子越長大,我才越明白,我們給她的不是方法,而是理念,因為方法很具體,我們家長不是專業教育工作者,我們掌握不了那么多方法,但我們生活中的觀念對孩子是潛移默化的。
二、身教和言教。
我從軍21年,現又從警,職業習慣使我有意識地告訴孩子要按規則行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要承擔行為的后果。一次女兒動作慢,加上等公交耽誤時間,遲到了,被老師罰跑操場三圈。我告訴她,不管什么原因,遲到的后果是你造成的,你就得承擔。在手機使用上,我們沒有一禁了之,畢竟孩子乘公交上下學,有手機還是方便,所以我們向老師遞交了申請,并與孩子約法三章,嚴格按學校要求使用,我們充分相信了孩子,孩子也兌現了承諾。在孩子自我管理上,我們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興趣班選擇上,帶她試上了電子琴、書畫、舞蹈、跆拳道等課,由她自己決定學什么。我感到,什么事你替孩子扛得越多,孩子就越沒有責任心,大包大攬和放手不管都是不對的,最佳的方式應該像放風箏,讓孩子自由地飛,你始終牽住那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