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后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看看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采用了讓學生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 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并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最后,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教學反思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本單元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基礎上,進一步系統的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為進一步認識其他立體圖形和學習有關計算打好基礎。本課時內容主要探究長方體的特點,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其長、寬、高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于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這節課我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導教學。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教學中的不足:
1、我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的特征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充分。
2、課堂中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捕捉。
3、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扎實、更巧妙。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對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第十冊的內容,也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的一個重點,這一部分掌握得好與壞關系到將來學習立方體幾何圖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此之前,學生還沒接觸過立方體圖形,研究過立方體圖形。我們五(2)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頭腦反應遲緩,掌握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決定讓學生結合實物探究長方體的特點。
上課時我先從復習平面圖形入手,再出示長方體物體,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過許多長方體,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長方體”為一名詞,順利進入了新課。
第二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再問“你發現了什么?”“長方體有幾個面?”“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三條棱相交的地方又是什么?”。學生根據以上的問題分小組進行討論,互相補充。利用教具、學具,通過教的參與指導,讓學生擺弄觸摸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棱和頂點三個要素。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讓學生按照學習小組進行深入研究其特點,每個學習小組發一張表格,通過看、數、量、議、想等過程,使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表格的填寫。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小組自主互動學習的方法,能夠互補知識的結構,有利于“后進生”的促進。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基礎,從頂點的特點引出了長、寬、高的概念,讓學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物體的長、寬、高的長度是多少,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取知識,建立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四篇《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
反思一: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本單元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基礎上,進一步系統的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為進一步認識其他立體圖形和學習有關計算打好基礎。本課時內容主要探究長方體的特點,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其長、寬、高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在于形成長方體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這節課我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空間觀念,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導教學。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教學中的不足:
1、我對學生引導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長方體的特征的過程中給出的時間太過倉促,部分學生研究的不夠充分。
2、課堂中老師學生之間的傾聽與反饋以及教學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還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去捕捉。
3、練習的設計要更全面、更扎實、更巧妙。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
阿城市解放小學 周玉芝
本節設計,教師變“教”為“探”,環環相連,始終讓學生面對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先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積淀,再進行個性化的探究,繼而組織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通過討論開展進一步的探究,直至將“想法”與“發現”提煉、升華為一定的規律性認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各自的聰明才智,所獲得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本節設計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它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活了課堂。
改變了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增強了課堂研究的氣氛。“合作”是一種以情感為紐帶,以平等為基礎,以相互尊重、交換意見為特征的交往方式,由此改變了過去教學中的學生被動地位,能產生出有效的伙伴效應,伙伴效應的發揮能營建便于探究的心理環境、情緒氛圍。這節課學生研究氣氛的如此熱烈,不能不說是這方面的體現,它使小組的學習形式得到強化,學生間互動交流的頻率更高,因而研究氣氛更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