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比較輕重
教學目標:
1、通過掂一掂、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2、在活動中幫助學生體會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3、初步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教學重點:在掂一掂、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教學難點:體會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教具學具準備:教學情景掛圖;輕重大小相當的蘋果和梨各一只(梨稍小、稍重);天平一架。
教與學師生互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星期天,動物樂園里可熱鬧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來了哪些小動物——(出示教學情掛圖)
看一看、說一說
1、有哪些小動物?它們在干什么?
2、小熊和小猴誰輕誰重?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說明: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教學情境圖,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誰輕誰重,是怎么看出來的,同時初步感受天平原理)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較輕重。(板書課題:比較輕重)
掂一掂、比一比
1、把語文書托在一只手上,數學書托在另一只手上,同時掂一掂、比一比,語文書和數學書誰比誰輕,誰比誰重。
2、把語文書托在一只手上,另一只手上的數學書換成筆盒。再掂一掂、比一比,語文書和筆盒誰輕誰重?
(說明:在此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體驗由于比較標準的變化,誰輕誰重具有相對性。教師在學生回答時要注意要求學生說清楚誰筆誰輕、誰筆誰重。)
《比輕重》教學設計
認識輕重(通用2篇)
認識輕重 篇1
目標
引導幼兒學習辨別物體的輕重,并進行排序,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學會使用輕重的詞匯來表述事物的特性。
準備
1. 輕重明顯不同的三種物品(最好同樣大)如磚塊(半塊或三分之一塊)、木塊和泡沫塑料塊各一塊;輕重明顯不同的三種裝在包中的物品(最好同色的包,同樣大),里面可分別裝小石頭、豆子和稻子(帶殼的米)或其他物品各一包;天平稱一個(可以用筷子和繩子自制成手拎的天平)。
2. 幼兒每兩人一盤小石頭、一盤紐扣、一盤木塊(數量相同)、一個天平稱(自制,也可不要)。
3. 配套幼兒用書《數學》上冊。
過程
1. 比較兩種不同輕重的物品
(1)教師出示磚塊和木塊,提問:哪塊重?哪塊輕?怎樣才能知道?(用手掂)請兩三名幼兒上來掂量比較,告訴大家輕重,選出重的交給教師。教師再出示木塊和泡沫塊,提問:哪塊重?哪塊輕?請兩三名幼兒上來掂量比較,告訴大家輕重,選出輕的交給教師。
(2)教師請幼兒找找活動室內有哪些物品比較重,有哪些物品比較輕,也可以回顧在生活中碰到過哪些不同輕重的物品。
2. 比較三種不同輕重的物品
(1)教師出示三包不同重量的物品,請幼兒猜一猜:這三包物品,哪包最重?哪包比較重?哪包最輕?請兩三名幼兒上來掂量比較,告訴大家比較的結果。教師出示天平,講解如何用天平看輕重,然后用天平稱一下上述三種物品,驗證輕重給幼兒看。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三包物品同時比較時,怎樣來說清楚每一包物品的輕重,幼兒討論過后,教師小結:三包不同重量的物品同時比較時,可以說最輕的,比較重的,最重的。然后請一名幼兒上來,再做比較,將三包物品從輕到重排隊,其他幼兒做評判。
怎樣比較物體的輕重(通用2篇)
怎樣比較物體的輕重 篇1
教學目標 :
1 教師應用矛盾制造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 ;
2 讓學生認識常見的比較輕重的簡單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3 讓學生知道比較物體輕重的常見方法;
4 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人人動手,分工合作,培養其團隊精神和參與意識;
5 在整堂課中,積極營造雙語的語言氛圍,讓學生習得英語。
教學過程 :
( 英語歌曲、兒歌)
一 用觀察、估計的方法比較物體輕重
1 (1)(出示字典和書)
生比較,匯報
(2)(出示兩組陸地,海洋動物的幻燈)
生比較,匯報
(3) 師問:為什么?你們怎么得出正確結論呢?
生答
2 師小結:看來,根據我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在非常熟悉被比較物體重量的情況下,可以用觀 察、估計的方法比較他們的輕重。
二 用手掂的方法比較物體輕重
1(1)(出示形狀大小相同的牛奶盒A ,B)
生比較,匯報
師質疑 生手掂 匯報
師小結:物體大小相同,重量不一定相同。
I Compare by estimation and observation
This is a ____,this is a ____. Heavy or light?
Why? How do you get the answer?
Ⅱ Compare by hands
They are two milk boxes. Heavy or light?
(2)(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牛奶盒B,C)
生比較,匯報
師質疑,生手掂,匯報
師小結:大的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
(3)師小結:這樣看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如果只用估計和觀察的方法,不能正確得出一些物體的輕重.
《輕重》教案(精選13篇)
《輕重》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看一看
1.同學們,你們喜歡玩蹺蹺板嗎?誰愿意說說你是怎樣玩的?和誰一起玩的?(學生回答,引出重的一端會下去,輕的一端會上來)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輕重的比較。(師板書:輕重)
2.你們喜歡玩這個游戲,小動物也喜歡玩蹺蹺板的游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師出示小猴和小熊玩蹺蹺板的圖片)
瞧!這是誰呀?你們觀察一下,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說出小猴被翹起來了,小熊沉下去了)
3.思考:
a.小猴為什么會被翹得老高?這一現象說明了生么?(引導學生得出:小猴輕,小熊重的結論)
b.你們是怎么知道它們誰輕,誰重的呢?(看出來的)
4.小結:是的,有很多物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種方法就是看一看的方法。(教師板書 看一看)
5.活動。請兩個同學上來,其他同學看一看,說說誰輕誰重。(請兩人為一組,分別讓大家目測。學生參與的興致很高)
二 .掂一掂
1.同學們真是火眼睛睛,現在再來看一看老師這里的兩個盒子,猜猜誰輕誰重?(大盒子是空的,小盒子里裝滿了實物)
2.學生果然都猜大盒子重,小盒子輕。教師不予表態。指名上來用手掂一掂。
3.小結:這樣看來,有的物體光用眼睛看是不能看出誰輕誰重的,而是要用手去掂一掂才能知道。(板書:掂一掂)
4.學生實驗
a.請同學們用手掂一掂身邊的物體,等會說說誰輕誰重,(文具盒和書、鉛筆和橡皮、本子和尺子……………………)
b.學生回答,要求說清楚誰比誰輕、重
《輕重》的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輕重》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課本第20~21頁
素質教學目標:
* 通過“掂一掂”、“說一說”等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
* 初步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 初步體會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并在與他人合作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具準備:天平秤(每個學習小組1臺),1個蘋果,1根香蕉,1個桔子,17個蘋果,17個梨。
教學過程全解
* 小實驗,體驗重量
師: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大家有興趣嗎?
師:請一個同學到講臺前面來,向兩側平伸雙臂。
(教師將兩個不同輕重的書包同時放在其兩手臂中。)
師:大家觀察講臺前的同學,你發現了什么?
生:略
師:看來不管是做實驗的同學還是觀察的同學,都能感受到往下沉的這邊較重,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輕重。(教師出示課題)
* 新課探討
* 說一說
師:根據你們剛才獲得的經驗,看圖說一說誰輕、誰重?
生:小熊重、小猴輕。
師:說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引導學生說出:往下沉的,說明比較重,往上翹的說明比較輕。)
師:根據這幅圖,你能用誰比誰輕或誰比誰重說一句話嗎?
師:想想,平常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過像小熊、小猴這樣的經歷嗎?
* 掂一掂,比一比
師:請把你的語文書拿到一只手上,數學書拿到另一只手上,兩只手同時掂一掂,比一比,語文書和數學書誰比誰重,誰比誰輕。
(學生自己動手掂一掂后進行全班交流)
師:我們的小手可真是件寶貝!可以通過小手掂一掂比較出誰重、誰輕。下面小朋友再拿出鉛筆和語文書掂一掂,比一比,說說誰輕、誰重。
《輕重》教學設計(精選17篇)
《輕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么樣的物體輕,什么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用具
彈簧秤、皮筋、簡易天平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掂球游戲”感受輕重
(一)游戲
教師介紹游戲:游戲叫“看誰扔的遠”.同學們每人拿一個球在同一條線后面往前扔,如果有兩個球讓你挑,為了扔的最遠,你會怎么挑呢?
(二)教師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輕重不同的球,讓一個學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師雙手端平并同時遞給學生并給予協助,讓其他學生看到掂的過程.
(三)小結
看來物體是有輕重的,有的比較輕,有的比較重,而且有時候,分辨他們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們的兩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們的輕重,你們想不想都來感受感受?
二、活動二:掂自己身邊的物體,感受輕重
(一)請你從你身邊選兩樣物品,用手仔細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誰輕誰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訴給你同組的同學聽,看誰選的物品和別人不一樣.
(二)小組匯報
教師:哪個組已經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三、活動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輕重
教師:看來你們的感覺非常準.老師有幾樣物品,想借你們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斷一下他們的輕重,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