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左右的寓言故事
童話、寓言、故事以及科幻小說,都是孩子們喜愛的讀物。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150左右的寓言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150左右的寓言故事篇1:農夫和他的孩子們
農夫快要死了,想要傳授務農的經驗,便把兒子們叫到一起說:“孩子們,我快要離開這個世界了,有件寶留給你們。它埋藏在咱們家的葡萄園里,你們去把它找出來吧。”
兒子們以為葡萄園里一定埋藏著數不清的珍寶,在掩埋了父親的尸體之后,便一起來到了葡萄園。
兄弟幾人把葡萄園的地全都掘了一遍,可寶物誰也沒有找到。
葡萄園的地松軟極了,第二年結出了幾倍的果實。至此,大家才知道父親留下的寶物:勤勞。
勤勞是珍貴的寶物,因為它能創造一切。
150左右的寓言故事篇2:旅行人與熊
兩個朋友一起外出旅行,半路上遇到一只熊。一個人丟下朋友,迅速爬上一棵大樹,躲在樹枝里;另一人來不及逃走,只好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假裝死人。
熊向倒在地上的人走過來,用鼻子嗅地,嗅遍了他的全身。他屏住呼吸,盡力裝出死人的樣子。熊不吃死尸,便離開他了。
熊去遠了,那個人從樹上爬下來,笑嘻嘻地問他的朋友:“熊在你耳邊低聲說了些什么?”
他回答說:“熊給了我一個忠告:別再和臨難相棄的朋友一道旅行了。”
只有在患難之中,才可見到真誠的朋友。真正的友誼是不僅能“同甘”,而且能“共苦”。而患難是考驗友誼的最佳時機。
150左右的寓言故事篇3:三尾魚
有一個池塘,里面有三尾魚,一尾是精明的,一尾是平凡的,一尾是傻子。
有一天,有兩個漁翁由河岸上經過,瞥見了這個池塘,便相互約定,馬上動手打撈塘里的魚。
那尾精明的魚聽到了,心里非?謶郑敛贿t疑,從通向河流的水道逃到河里去了。那位平凡的魚聽了,仍然呆在原地不作聲,等到漁翁真的來了,它在想由水道出,殊不知這條水道已被漁翁們堵塞住了。它心里非常焦急,便譴責自己:“我太過于遲疑了,所以才到了這個地步,現在要想逃脫卻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也不可以完全失望,不論用智謀或是用武力,非盡力掙扎不可。”于是,它便裝做死魚,浮在水面,有時翻過肚皮來。漁翁見了,以為它已死了,便把它拾起來,順手丟在河岸上。它得到了機會,用力一跳,便跳到河里去了,因而才免一死。
至于那尾麻木的魚,依舊在水塘里游來游去,結果就被漁翁打去了。
150左右的寓言故事篇4:兩把犁
鐵匠用同一塊鐵,在同一所作坊里,做了兩把犁,一把落到農夫手里,立刻干起活來;另一把毫無用處地躺在商人的小鋪子里,躺了很久。
過了一個時期,這兩個老鄉又相遇了。在農民家里呆過的犁銀光閃閃,甚至比剛離開作坊的時候更亮了;無所作為地在小鋪子里躺了很久的犁卻顏色發烏,生了銹。
“請你告訴我,你為什么這么亮?”生銹的犁問它的老相識。
“因為我勞動,我親愛的,”那一把犁回答,“你生了銹,變得不如以前了,全因為這一陣子你躺在那兒什么也沒干。”
勞動創造美。不是嗎?一把犁干活,“銀光閃閃”;一把犁閑置,“銹跡斑斑”。這寓言告訴我們,如果人像鋪子里的犁一樣停滯不前,那他的生命也就會“銹跡斑斑”,毫無價值。
150左右的寓言故事篇5:狗的駁詰
我夢見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條狗在后面叫起來了。
我傲慢地回顧,叱咤說:“呔!住口!你這勢利的狗!”
“嘻嘻!”它笑了,還接著說,“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氣憤了,覺得這是一個極端的侮辱。
“我慚愧:我終于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布和綢;還不知道分別官和民;還不知道分別主和奴;還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們再談談……”它在后面大聲挽留。
我一徑逃走,盡力地走,直到逃出夢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狗的故做謙遜的話,辛辣地揭露了人類社會的世態炎涼,以及趨炎附勢之徒連狗也不如的卑劣嘴臉。
150左右的寓言故事篇6:狐貍和仙鶴
有一天,狐貍阿爺花了點錢,請仙鶴阿母到他家吃飯。
狡猾的狐貍原本吝嗇,請人吃飯只做了一道稀薄的湯。“請吧。”狐貍推推盛湯的盤子,“飯菜很簡單,沒有什么準備。”說著,這個壞蛋一會兒便把湯舐光,而長嘴的鶴一點也沒吃到。
“一定要懲治這個壞蛋!”過了些時候,仙鶴也請狐貍吃飯?珊偤敛煌妻o:“我非常樂意奉陪,因為我是不會跟朋友們客氣的。”
到了約定的時間,狐貍跑到東道主仙鶴家里,一進門就聞到了燒肉的香氣,因此對主人的款待大事恭維:“仙鶴阿母,您燒的飯菜恰到好處,引起了我很好的胃口。”
仙鶴把肉切成小塊,盛在一只長頸小口的瓶子里,然后端上來了。仙鶴的長嘴很容易插入瓶口,可狐貍阿爺的嘴巴太大了,想吃肉,夠不著,急得抓耳撓腮,口水直滴。
狐貍空著肚皮回到家里,羞愧得像是被老母雞捉住似的,夾著尾巴,兩耳下垂,連聲嘆氣。
記住,只有付出真誠才能得到別人真誠的回報。騙子,你沒有朋友,謹防報復,因為即使是你的朋友,他也是個大騙子啊。
150左右的寓言故事篇7:猴子磨刀
一只猴子拾到一把刀,但這把刀很鈍,連一棵小樹也砍不斷。
它跑去請教砍柴的人:“告訴我,你的刀為什么那樣鋒利?”
“我把它在石頭上磨過的。”
“磨過就行了么?”
“磨過了就行。”
猴子高興地跑回去,拿著刀就在石頭上使勁地磨,磨著,磨著,一直把刀口磨得和刀背一樣厚了。等它再拿去砍樹時,不用說,就更加砍不動了。
“哎!我已經學習了別人的經驗,還是毫無辦法,如果不是經驗本身不可靠,那一定就是這把刀有問題!”猴子下了結論說。
學別人的經驗,如果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就只能事與愿違,把事情越弄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