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
神話是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類的命運,努力向人們展示 自然與命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意象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篇一:雷澤華胥
相傳,雷澤神剛烈威猛,專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龍身,神通廣大,居于昆侖山東南吳國西陲大澤之內,只要以手拍腹,便會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經久不絕,震耳欲聾,雷澤神得知女媧造人,并按女媧自己的模樣造了圣女華胥,便懷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華胥一族所在,終于在昆侖東南相見。為試探心意,在華胥圣女行進的前方,用腳踏出了一個巨大的腳印,最終華胥走進雷澤神的腳印,有情人終成眷屬,誕下天帝伏羲。
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篇二:伏羲畫卦
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閑暇之余,時常盤坐卦臺山巔,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俯察山川風物的法則,不斷地反省自己,追年逐月,風雨無阻。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天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聲炸響之后,渭河對岸的龍馬山豁然中開,但見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體卦分明,閃閃發光。這時分心石亦幻化成為立體太極,陰陽纏繞,光輝四射。此情此景驟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深切映入他的意識之中,他頓時目光如炬,徹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碼;原來天地竟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唯陰陽而已。為了讓人們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他便將神圣的思想化作最為簡單的符號,以“一”表示陽,以“--”表示陰,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伏羲一畫開天,打開了人們理性思維的閘門,將困苦中掙扎的人們送上了幸福的彼岸,從而博得了人們永生永世的懷念和尊崇。
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篇三:盤古開天
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團,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足足孕育了一萬八千年,終于從沉睡中醒來了。他睜開眼睛,只覺得黑糊糊的一片,渾身酷熱難當,簡直透不過氣來。他想站起來,但雞蛋殼緊緊地包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盤古發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震耳欲聾,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大地。盤古開辟了天地,高興極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住地,顯起神通,一日九變。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隨之升高一丈,地也隨之增厚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這時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于天穩地固,不會重新復合了,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但這位開天辟地的英雄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地了。盤古臨死時,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氣變成了風和云,最后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
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篇四: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里,傳說身體透明,頭上長有兩角,即牛頭人身。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后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谷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并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陜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篇五:西圣王母
「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載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西王母大致像個人,形狀威猛,掌管災厲(瘟疫)和刑罰的怪物。另據「列仙全傳」所載: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是匯集西華奇妙真氣,降誕于神州伊川的道教崇高女神,先居西方,德配坤元,主掌陰靈真氣,是洞陰至尊。傳說中的女神。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后于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里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瑤池圣母、西王母。
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篇六:精衛填海
相傳太陽神炎帝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名字叫瑤姬,小女兒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宮無聊,有一天,女娃駕船游東海而溺,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鳥,棲息在發鳩山,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人們便將此鳥叫作精衛鳥。精衛銜草石由發鳩山飛往東海投入,誓言要填平東海。晉代陶淵明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后人常用“精衛填海”這句成語,比喻既定永恒目標,更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后盾。
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篇七:常羲沐月
常羲又被稱為“女和月母”,因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稱之為“月母”,而所謂“女和”,則大概是因為她擔當著調和陰陽的重任。為什么月神要調和陰陽?這是由中國歷法的特點所決定的。由于太陽的周而復始的公轉決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環,所以要根據太陽的運行確定歷法的季節,中國傳統歷法中的節氣就是典型的節氣;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的變化十分明顯,可以據以紀日子,所以中國傳統歷法又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方便百姓使用,說到這里,就可明白月神常羲為什么叫“女和月母”了,因為常羲負責制定陰歷月份,因此她必須保證陰歷月份能夠與陽歷的季節相協調,也就是說調和陰陽,所以以“女和”為名。《山海經》說:“有女和月母之國。……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東北方在時間上相當于一年歲末,這個時候就要對一年來日月運行情況進行累計,設置閏月(最初閏月都設置在歲末,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實現同步,這就叫“使無相間出沒”。由此可見,常羲所從事的仍是維護宇宙之秩序的工作,所以也屬于創世之神之列。常羲為少昊之母,她與姐姐羲和開創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