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解釋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易解:從前孔老夫子聽說魯國有一位七歲神童項橐,雖然只有七歲,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益。像孔老夫子這樣的圣賢,還這樣不恥下問,我們應該見賢思齊!宋朝趙普(曾任中書令后任宰相)好讀論語,雖然貴為宰相仍然勤奮的學習,并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傳為美談。(趙普以半部論語協助宋太祖趙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論語協助宋太宗治天下,輔佐兩朝國君施政皆以論語,可見論語之殊勝可貴)。
彼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易解:西漢時的溫舒,家貧無力買書,于是利用牧羊時編織蒲草,將借來的書抄在蒲席上,還有一位公孫弘,削竹子做成竹簡,把借來的書,抄在上面。他們雖然無錢買書,卻能刻苦自勵,終于成為大學問家,為國家成就一番事業。
晉朝人孫敬,非常勤奮向學,每天讀書都讀到很晚,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頭發上綁了繩子,懸掛在頭頂的木梁上,當他打瞌睡時,繩子扯動頭發,就會因此痛醒,再繼續用功。戰國時的蘇秦,發憤勤學,每當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讓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們這樣刻苦用功,都不是別人要求、教導的,全是自動自發奮發圖強的。
如囊螢 如映云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易解:晉朝時的車胤,由于家中貧苦,無錢買油點燈讀書,于是他就抓些螢火蟲放在網袋中,利用一閃一閃的微弱螢光來讀書。另外一位名叫孫康,每到夜晚時,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家雖窮苦,并沒有停止學習。漢人朱買臣,家境貧寒,以砍柴為生,卻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檔讀書,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誦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為人放牛,卻仍一心向學,常常把書掛在牛角上苦讀。他們為了工作謀生雖然身體勞苦,依然堅苦卓絕的求學,奮發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易解:宋朝的文學家蘇洵,號老泉,二十七歲時忽然覺悟,開始發憤讀書。他因為年紀大了,才后悔讀書太晚。你們這些年輕的學子,應該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讀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易解:五代時,后宋的梁灝,八十二歲還能考中進士,而且在朝廷的殿試中對答如流,脫穎而出成為狀元。像梁灝年紀雖大(記憶力已經不如年輕人很多)還在用功,大家都稱贊他不平凡,你們這些年輕學子,應該立定志向及早用功。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易解:北齊的祖瑩,自幼好學,八歲就能吟詩,唐朝的李泌,七歲時即能以棋為題作賦。他們的聰明才智,人人稱奇,你們應當能從小努力,以他們為模范,好好的學習效法。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易解: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蔡邕的女兒),從小便能分辨琴聲的好壞,(可以從琴聲分辨出吉兇之兆。)晉朝宰相謝安的侄女謝道韞能出口成詩。他們這些女孩子,既聰明又敏捷,你們這些男生應當自我警惕,好好努力,不分男女,只要是好榜樣就要學習。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易解:唐朝的劉晏,七歲時就飽讀詩書,通過童子科的考試,作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負責校對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他雖然年紀幼小,卻已經任職做官,你們從小就知道學習,只要勤勉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個有志氣的人,只要肯努力,也可以像他們一樣,萬古流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