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解釋
易解:喜悅快樂、生氣、憂傷、害怕不安、愛惜眷戀、憎恨討厭、及想要擁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備的七種情緒。(有智慧、有修養的人能適當的調節控制,不受情緒所左右,做情緒的主人,不作情緒的奴隸。)
青、紅、黃、黑、白,是我國古代所定的五種顏色,稱為五色(正色),我們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別出來。
酸苦甘 及辛堿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比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堿這五種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種味道。羊臊味(膻)、燒焦味、香味、以及魚腥味、腐爛的臭味,這五種氣味,是我們的鼻子所聞到的五種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易解:匏瓜與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樂器(如笙、塤),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樂器稱為鼓,有振奮人心的作用,如晉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樂器有木魚、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類樂器有磬(石磬),金屬鑄成的樂器有鐘、鑼、鈸、鐃等。
絲類樂器是因為中國古代用蠶絲作弦,故稱為絲類,有琴、瑟、箏以及后來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樂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為笛(橫吹)和簫(直吹)。以上這八種樂器可作為八音的代表,‘音樂’可以調和身心,它和‘禮’是相輔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時候的四聲,講話時咬字發音應該正確,才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平聲即是現在國音中的第一和第二聲,上聲即是國音的第三聲,去聲即是國音的第四聲,入聲音調短促而急,分布在國音聲調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親再來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共九代親族稱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們的直系血親,和自己關系最為密切。是家族中長幼尊卑基本的倫常關系。(至玄曾三字,為求押韻而對調)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易解:以下是講五倫,五倫彼此之間都有互相對待的原則。父慈子孝,父親慈祥恩愛,子女孝順,夫義婦順從,夫妻之間應該互相尊重體諒。至于兄弟姊妹之間,作兄長姊姊的應該愛護弟妹,弟妹也應該恭敬兄長姊姊。長幼之間要有倫常秩序,朋友相處也要誠實互信真心的交往,領導者對部屬要尊重,部屬對長官應忠于職守認真做事,各盡本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順敘 勿違背
斬齊衰 大小幼 至緦麻 五服終
易解:從父子恩到臣則忠,這十條義理,每一個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親疏關系,注意先后順序不可以違背。
古時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與表兄弟等親人,過世時所穿的喪服都有一定的禮節,不可混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ㄗ釉唬骸,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己茏⒅囟Y節。)
禮樂射 卸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易解:學習禮節儀規、音樂、射箭、駕馭馬車、書法、數學,是古人教導子弟必備的六種技能,稱為六藝,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具備這些才能了。
只有練習書法寫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經認識字之后,接著就要講解學習文字的構造和它的意義。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易解: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有他獨特的意義,較早有甲骨文、鐘鼎文,再來是大篆、小篆,繼之有隸書、草書、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亂。
天地之間的學問廣大無邊,如果都想要學,恐怕會無從學起,不如選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日積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須知其概要,了解來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