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間故事年故事
過了這么多年的春節,你們又知道多少關于春節的傳民間年說故事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春節民間故事年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春節民間故事年故事篇一
熬年守歲,其實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一整夜來迎接新的一年。想必大家都是在一親人一起開著春晚搓麻將、打牌中度過這一晚的,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相傳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叫“年”年的怪獸會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來吃人,雞鳴破曉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們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
為了平安度過這一年,百姓們每到這一天晚上,都會提前做好晚飯,關好門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還要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后來大家又發現“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民間故事年故事篇二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每逢大年三十的夜里都出來害小孩。他只要用那雙慘白的手在熟睡的小孩額頭摸三下,小孩子就會發高燒,講囈語;等到幾天后高燒退去,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就變得神志不清,呆頭呆腦了!
人們害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在這一天通宵燈火團坐不睡,“守祟”保護孩子。后來有一戶姓管的人家老來得子,為了保護這來之不易的孩子,他們在這一晚就逼著孩子玩耍,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小孩拆了又包,一直到睡下。但這夫妻倆可不敢睡,守在孩子身邊。半夜狂風驟起,“祟”又來張狂而來,當它得意地準備用手去摸孩子的額頭時,枕邊突然裂出一道亮光,“祟”嚇得魂飛魄散,倉惶而逃。后來這對夫婦把“紅紙包銅錢”的事告訴大伙兒,家家戶戶也就年年按照這樣的方法防“祟”,小孩子們再沒被傷害過。
據說這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保佑孩子平安。紅包“壓祟”的習俗也延傳至今,因“歲”與“祟”諧音,“壓祟”發展到現在也就自然叫做“壓歲”了。
春節民間故事年故事篇三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個鬼界,當中有座棵覆蓋三千里桃樹的山,樹上有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趕回。負責看守鬼界大門的兩個神人叫神荼、郁壘,如果鬼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他們就會立即將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們。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