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經(jīng)典故事
歷史故事可以做到這一點讓歷史更具有趣味性,所以我們可以把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變成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三國經(jīng)典故事。
三國經(jīng)典故事1:馬謖失街亭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經(jīng)過兩年準備,公元220xx年冬天,就帶領大軍駐守漢中。因為漢中接近魏、蜀的邊界,在那里可以隨時找機會進攻魏國。
離開成都的時候,他給后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滿足現(xiàn)狀,妄自菲薄;要親近賢臣,疏遠小人;并且表示他決心擔負起興復漢朝的責任。這道奏章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出師表》。
過了年,諸葛亮采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傳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陜西眉縣),并且派大將趙云帶領一支人馬,進駐箕谷(今陜西褒城北),裝出要攻打 郿城的樣子。魏軍得到情報,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諸葛亮趁魏軍不防備,親自率領大軍,突然從西路撲向祁山(今甘肅禮縣東)。
蜀軍經(jīng)過諸葛亮幾年嚴格訓練,陣容整齊,號令嚴明,士氣十分旺盛。自從劉備死后,蜀漢多年沒有動靜,魏國毫無防備,這次蜀軍突然襲擊祁山,守在祁山的魏軍抵擋不了,紛紛敗退。蜀軍乘勝進軍,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的守將都背叛魏國,派人向諸葛亮求降。
那時候,魏文帝曹丕已經(jīng)病死。魏國朝廷文武官員聽到蜀漢大舉進攻,都驚慌失措。剛剛即位的魏明帝曹叡(音ruì)比較鎮(zhèn)靜,立刻派張郃帶領五萬人馬趕到祁山去抵抗,還親自到長安去督戰(zhàn)。
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占領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作為據(jù)點。讓誰來帶領這支人馬呢。當時他身邊還有幾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將。可是他都沒有用,單單看中參軍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劉 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干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 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銜亭,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面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wěn)扎營壘。在山上扎營太冒險。”
馬謖沒有打仗的經(jīng)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扎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只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扎。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xiàn)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扎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筑好營壘,把馬謖扎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
馬謖幾次命令兵士沖下山去,但是由于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fā)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wěn)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jù)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
諸葛亮回到漢中,經(jīng)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zhàn)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jiān)獄,定了死罪。
馬謖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監(jiān)獄里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說:“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我也把丞相當作自己父親。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夠像舜殺了鯀還用禹一樣,對待我的兒子,我死了也沒牽掛了。”
諸葛亮殺了馬謖,想起他和馬謖平時的情誼,心里十分難過,流下了眼淚。以后,他真的把馬謖的兒子照顧得很好。
諸葛亮認為王平在街亭曾經(jīng)勸阻過馬謖,在退兵的時候,又用計保全了人馬,立了功,應該受獎勵,就把王平提拔為參軍,讓他統(tǒng)率五部兵馬。
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
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么辦才好。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
由于諸葛亮賞罰分明,以身作則,蜀軍將士都很感動。大家把這次失敗當作教訓,士氣更加旺盛。這年冬天,諸葛亮又帶兵殺出散關(今陜西寶雞西 南),包圍了陳倉(今寶雞東),殺了一個魏將;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復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易西北)兩個郡。后主劉禪認為諸葛亮立了功,下 了一道詔書,恢復諸葛亮的丞相職位。
三國經(jīng)典故事2:司馬昭的野心
司馬懿殺了曹爽,過了兩年,他也死了。接替他職位的是他兒子司馬師。魏國大權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兩人手里。大臣中誰反對他們,司馬師就把他 除掉。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馬師。有人曾經(jīng)勸曹芳撤掉司馬氏兄弟的兵權。但沒有等曹芳動手,司馬師已經(jīng)逼著皇太后,把曹芳廢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個孫子曹 髦。
魏國有些地方將領本來不服司馬氏的專權,司馬師廢去曹芳后,就有揚州刺史文欽和鎮(zhèn)東將軍毌丘(毌丘,姓,毌音guàn)儉起兵聲討司馬師。司馬師親自帶兵征討,打敗了文欽和毌丘儉。但是在回師許都之后,司馬師也得病死了。
晉太祖文帝司馬昭
接著,司馬昭做了大將軍。司馬氏父子三人,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專橫。
魏帝曹髦實在忍耐不住了。有一天,他把尚書王經(jīng)等三個大臣召進宮里,氣憤地說:“司馬昭的野心,過路人都知道了(文言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著等著他來收拾我。今天,我要同你們一起去討伐他。”
大臣們知道要跟司馬昭作對,簡直是雞蛋碰石頭,就勸他忍耐,不要鬧出大禍來。
可是曹髦從懷里掏出一道預先寫好的詔書,扔在地上,說:“我已經(jīng)下了決心,就是拼個死也不怕,再說還不一定死呢。”說著,他進內宮去稟報太后。
哪里知道這三個大臣當中,倒有兩個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馬昭通風報信了。
二十歲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樣治司馬昭。他集合了宮內的禁衛(wèi)軍和侍從太監(jiān),吵吵嚷嚷地從宮里殺了出來。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寶劍,站在車上指揮。
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帶了一隊兵士趕來,擋住了禁衛(wèi)軍的去路。雙方打了起來。曹髦上前大喝一聲,揮動劍殺過去。賈充的手下兵士一見皇帝自己動手,畢竟有點膽怯,有的準備逃了。
賈充手下有個叫成濟的,跟賈充說:“您看怎么辦?”
賈充厲聲說:“司馬公平時養(yǎng)著你們是干什么的!還用問嗎?”
賈充這一說,成濟才膽大了,拿起長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曹髦來不及招架,被成濟刺穿了胸膛,跌下車來死了。
消息傳到司馬昭那里。司馬昭聽說他手下人真的殺了皇帝,也有點著慌,連忙趕到朝堂上,召集大臣們商量。司馬昭假惺惺裝出悲傷的樣子,跟一位老臣陳泰說:“您說,叫我怎么辦呢?”
陳泰說:“只有斬了賈充的頭,才多少可以向天下交帳。”
司馬昭很為難地說:“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您再想想。”陳泰說:“依我說,只有比這更重的辦法,沒有再輕的了。”
司馬昭一聽不是滋味,就不吱聲了。
后來,司馬昭用太后名義下了一道詔書,給曹髦加上許多罪狀,把他廢作平民,把曹髦被殺的事輕輕掩蓋過去。
但是,大伙兒還是議論紛紛,怪司馬昭不辦兇手的罪,司馬昭沒法拖下去,就把殺害皇帝的罪責一古腦兒推給成濟,給成濟定了一個大逆不道的罪,滿門抄斬。
司馬昭除掉了曹髦,另外從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個十五歲的曹奐接替皇位,這就是魏元帝。
三國經(jīng)典故事3:王君樓船破吳
司馬昭滅了蜀漢之后,還沒有來得及攻東吳,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把掛名的魏元帝曹奐廢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晉朝,這就是晉武帝。從公元265年到320xx年,晉朝的國都在洛陽,歷史上把這個朝代稱為西晉。
西晉建立的時候,三國中唯一留下來的東吳早已衰落了。東吳最后一個皇帝孫皓是殘暴出了名的。他大修宮殿,盡情享樂不算,還用剝臉皮、挖眼睛等慘無人道的刑罰鎮(zhèn)壓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公元279年,晉朝一些大臣認為時機成熟,勸說晉武帝消滅東吳。晉武帝就決定發(fā)兵二十多萬,分幾路進攻東吳國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市)。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打中路,向江陵進兵;安東將軍王渾打東路,向橫江(在今安徽省)進軍;還有一路水軍,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領,沿著大江,順流向東進攻。
王濬是個有能耐的將軍。他早就作了伐吳的準備,在益州督造大批戰(zhàn)船。這種戰(zhàn)船很大,能容納兩千多人。船上還造了城墻城樓,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稱作樓船。
為了不讓東吳發(fā)覺,造船是秘密進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難免有許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順水漂流,一直漂到東吳的地界。東吳有個太守吾彥,發(fā)現(xiàn)了這件事,連忙向吳主孫皓報告,說:“這些木片一定是晉軍造船時劈下來的。晉軍在上游造船,看來是要進攻東吳,我們要早作防守的準備。”
可是孫皓滿不在乎地說:“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們還敢來侵犯我!”
吾彥沒有辦法,但是覺得不防備總不放心。他想出一個辦法,在江面險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樁,釘上大鐵鏈,把大江攔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鐵錐安在水面下,好像無數(shù)的暗礁,使晉國水軍沒法通過。
過了年,打中路的杜預和打東路的王渾兩路人馬都節(jié)節(jié)勝利。只有王濬的水軍,到了秭歸,因為樓船被鐵鏈和鐵錐阻攔,不能前進。王濬也真有辦法。他吩咐晉兵造了幾十只很大的木筏,每個木筏上面放著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槍。他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兵士帶領這一隊木筏隨流而下。這些木筏碰到鐵錐,那些鐵錐的尖頭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掃掉了。
還有那一條條攔在江面的鐵鏈怎么辦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著一個個很大的火炬。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點就著。他讓這些裝著大火炬的木筏駛在戰(zhàn)船前面,遇到鐵鏈,就燒起熊熊大火,時間一長,那些鐵鏈鐵鎖都被燒斷了。
王濬的水軍掃除了水底下的鐵錐和江面上的鐵鏈,大隊戰(zhàn)船就順利地打進東吳地界,很快就和杜預中路的大軍會師。
由陸路進攻的杜預大軍也取得大勝,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張暫時休整一下再打。杜預說:“現(xiàn)在我軍軍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幾節(jié)以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勢如破竹”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他竭力支持王濬帶領水軍直撲東吳國都建業(yè)。
這時候,東路王渾率領的晉軍也逼近了建業(yè)。孫皓派丞相張悌率領三萬吳兵渡江去迎戰(zhàn),被晉軍全部消滅。
王濬的樓船順流東下,聲勢浩大。吳主孫皓這才著了慌,派將軍張象帶領水軍一萬人去抵抗。張象的將士一看,滿江都是王濬的戰(zhàn)船,無數(shù)面的旌旗迎風飄揚,連天空也給遮住了。東吳水軍長期沒有訓練,看到晉軍這個來勢,嚇得沒有打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