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學習歷史能夠讓人了解世界的發展變化,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尤為重要。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篇一:左宗棠比詩招親
1832年的春天,20歲的“大齡青年”左宗棠,因家境貧寒,尚未婚配。一天,羅澤南、張聲玠等一幫好友找到他,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湖南湘潭縣有家周姓大戶,比詩招親,公開為大小姐招贅女婿。好友們說:“季高兄,你才高八斗,實力雄厚,你去應擂,必能高中。”左宗棠先是拒絕,禁不住朋友的好意,終于答應。
周家是湘潭名門望族,世宦人家,為明朝“湘潭六周”之一的周之命后裔。左宗棠來到了周府“桂在堂”,一見果然豪門大族,氣派不凡。全院48口天井,迷宮一般。前來應聘的富家才子接踵而至,個個“羽扇綸巾”,談笑風生。左宗棠本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而來,神態輕松,舉止瀟灑。周母對左宗棠才情學識早有耳聞,見他雖不高大挺拔,但五官端正,氣宇軒昂,尚未比詩出題已心存好感。
到考詩對聯環節,周母暗地里加大了難度,她的上聯為:鳳凰遍體文章;左宗棠不急不慢道:螃蟹一身甲胄。周母出上聯:解解解元之渴;左宗棠略微思量道:卜卜卜士之命。周母道:胸藏萬卷圣賢書,希圣也,希賢也;左宗棠沉思片刻道:手執兩杯文武酒,飲文乎,飲武乎。此時,在屏風后窺觀的周詒瑞大小姐,已芳心暗許,忙命丫鬟出庭添茶。一時間,周家上下為覓得佳婿喜悅無比,張燈結彩,大宴賓朋。左宗棠也被周家女人們的才氣和誠意所打動,第二年,正式入贅周家。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篇二:君子之約
東漢時期的孫策,在神亭這地方與一敵將太史慈相斗。二人都摔下馬來肉搏,最后還是雙方兵馬上來把二人分別救了回去。后來,在蕪湖山中,孫策用埋伏的計策把太史慈抓獲。他十分贊賞太史慈的武藝,就主動為其松綁。太史慈十分感動,表示愿意投降。孫策笑問道:“在神亭那次戰斗中,如果我被你抓住,你能殺害我嗎?”
太史慈不假思索地說:“那可不一定。”
孫策笑了笑,知道太史慈說的是實在話,心里很高興。
太史慈對孫策說:“我們那邊已是士卒離心,如果四散去了,恐怕不好收復。我想回去把他們都招攏來,投到你的帳下效力,不知道你能不能相信我。”
孫策一聽,站起來謝道:“這正是我的心愿呢!我怎么會不相信。咱們以明天午時為期,到時我在轅門外等你就是了。”
太史慈二話沒說,單槍匹馬地走了。不想太史慈一走,眾人都擔心起來。有人對孫策說:“太史慈一去,恐怕不會再回來了。”
孫策搖頭道:“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一貫重義氣,絕不會欺騙我的。”
第二天,孫策帶領眾將來到轅門外,把一根竹竿立了起來,對眾人說:“我與太史慈約定是午時相會,你們看著竹竿的日影吧!”
剛好,竹竿的影子指到午時的時刻,太史慈領著兵馬匆匆趕了來。
眾人一見,都很吃驚,暗服孫策知人。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篇三:劉伯溫為何死得不明不白
中國古代人物,最聰明的莫過于諸葛亮和劉伯溫,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這二人能掐會算,前推八百年,后算八百載。不過這兩個人又有所不同,一個是劉備的軍師,被劉備奉為上賓,后來做了丞相;一個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勛,幫助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不過兩個人的結局都很慘,諸葛亮死于北伐的五丈原;劉伯溫卻被皇帝朱元璋偷偷害死在老家。
卻說天下平定之后,目睹朱元璋窮兇極惡的殺害功臣,劉伯溫決心隱退。告老回家,在青田縣隱居。劉伯溫很低調,當地縣令想看看劉伯溫的尊容,求見不得,便化裝成老百姓。此時縣令自我介紹說自己便是青田知縣,慌得劉伯溫趕緊站起,口稱小民。然后請其速歸。自此再也不見當地官員,恐怕給人留下擾民的壞名聲。
劉伯溫如此低調,不過皇帝還是沒放過他,這又是為什么?
其一,劉伯溫聰明。伯溫先生料事如神,昔日朱元璋曾問劉伯溫當時官員的大致概況:“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于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托。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后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皇帝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如此如何不惱怒。
其二,劉伯溫敢于違抗朱元璋。朱元璋想殺死李善長,讓劉伯溫做屠夫,劉伯溫謝絕。皇帝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錯,不過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皇帝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于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么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梁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其三,劉伯溫不是一般的讀書人,此人性情剛強,嫉惡如仇,與羽扇綸巾的書生不同,此人“貌修偉,慨然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而且相貌虬髯,有點像梁山好漢,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權貴。
史書記載,劉伯溫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藥之后,病情加劇而死。許多人認為這是老朱借了胡惟庸的刀殺掉劉伯溫的,不久之后,胡惟庸全家亦遭滅門之災。當然朱元璋善于斬草除根,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很優秀,不久也分別因為胡惟庸的案子牽連而死。可惜劉伯溫為朱元璋立下那么大的功勞,卻死的如此不明不白,而且殃及子孫,豈不讓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