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故事精選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帶來的史記的故事精選,希望對您有幫助!
史記的故事精選篇一: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后,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并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于實現了統一中國的愿望。
史記的故事精選篇二: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史記的故事精選篇三:奇貨可居
異人是秦王的庶孫,在國外作人質,車馬及日常供給都不充盈,生活窘困,郁郁不得志。陽翟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去邯鄲,見到嬴異人,說:“這是可以屯積起來賣好價錢的奇貨呀!”于是前去拜見異人,說:“我可以提高你的門第!”異人笑著說:“你先提高自己的門第吧!”呂不韋說:“你不知道,我的門第要靠你的門第來提高。”異人心中知道他有所指,便邀他一起坐下深談。呂不韋說:“秦王老了。太子寵愛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你兄弟二十余人中,子是長子,有繼承秦國的條件,又有士倉輔佐他。你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視,長久在外做人質。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你很難爭得繼承人的地位。”異人說:“那怎么辦呢?”呂不韋說:“能夠確立嫡子繼承人的,只有華陽夫人。我呂不韋雖然不算富,也愿意拿出千金為你到西邊去游說,讓她立你為繼承人。”異人說:“如果能實現你說的計劃,我愿意分割秦國與你共享。”
史記的故事精選篇四:公儀休拒魚
公儀休在魯國為相,這個公儀休在飲食方面最大的愛好就是吃魚。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給他獻上了一條魚。按咱們今人的“理解”,一個堂堂相國,收人一條魚算什么,讓人直接拎到廚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堅決不受。他的弟子們都勸他,你老人家最喜歡吃的就是魚,如今人家送上門來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儀休解釋說:“我正是因為喜歡吃魚,才堅決不接受這條魚的。你們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這條魚而導致有朝一日丟了相位,雖然我喜歡吃魚,卻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如果我不收這條魚,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夠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了。”
史記的故事精選篇五:劉邦記仇
漢高祖劉邦向以豁達大度、虛懷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稱于世。劉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劉伯早年亡故。當初劉邦身為平民時,終日游手好閑,貪杯好色,結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兒。劉邦時常帶這些人到大嫂家吃飯。大嫂非常討厭這個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帶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來蹭飯,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鍋邊刮得很響,假裝羹湯吃完了。劉邦的那些哥們兒因而都離去了。劉邦偷偷去查看,發現鍋里原來還有羹湯,從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劉邦終于做了皇帝,分封眾兄弟親族,卻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太上皇詢問原因,這位開國之君振振有詞地道:"我并不是忘記封他,因為他的母親太不像個長輩了。"太上皇一再講情,劉邦才封大哥之子為"羹頡"侯(頡,就是'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