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的經典傳說_帶有馬的寓言故事
法拉貝拉
法拉貝拉原產于阿根廷,在法拉貝拉牧場培養的歷史超過150年。自1845年開始愛爾蘭人Patrick Newtall運用優選法培育小型馬,他培育的馬最小達到102公分。1879年其養子Juan Falabeila繼續他的事業,他選用最小的英國設得蘭小馬繁育后代,由于不斷優選,馬的高度不斷降低。Julio Cesar Falabella繼承了牧場,他開始保存遺傳檔案,并少量出售法拉貝拉馬給特定的客人,其中包括了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1963年)。
大宛馬
源自大宛國(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后,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于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土庫曼斯坦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
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1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于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后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于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
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梁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
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于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云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是“天馬”的后裔。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于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
山丹馬
山丹馬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于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
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后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
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于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柏布馬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斯。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占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么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學名:Equus przewal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6個染色體。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體毛為棕黃色,向腹部漸漸變為黃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條黑褐色的脊中線。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馬垂于頸部的兩側。從比例上來說,頭部較大而短鈍,脖頸短粗,尾巴粗長幾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狀,不似家馬自始至終都是長毛。
由于普氏野馬生活于極其艱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還有低溫和暴風雪的侵襲。而人類的捕殺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更加速了它消亡的進程。在近1個世紀的時間里,野馬的分布區急劇縮小,數量銳減,在自然界瀕臨滅絕。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經捕捉到過1只,當時送到烏克蘭的動物園飼養,此后就再也沒有發現過普氏野馬。
1981年,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開始購買普氏野馬,而且盡量挑選血緣較遠的野馬進行繁殖。1986年,該基金會開始和蘇聯科學院動物進化形態學和生態學研究所合作,預計到1988年合作研究出要在蘇聯和蒙古尋找尚存的適宜草原保護區。最終在蒙古境內建立了一個面積達24000英畝的胡斯坦奴魯草原保護區(1998年正式建立),并在1992年將第一批16匹蒙古野馬運往該保護區進行野外放養,由于進展順利,該基金會又在1994年、1996年分兩批各16匹蒙古野馬送往保護區,截至1998年1月1日,胡斯坦奴魯草原共有約60匹普氏野馬。正是在此基礎上,20xx年倫敦動物學會正式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申請,將蒙古野馬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態由原來的野外滅絕更改為瀕危。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并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占地9000畝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隨著18匹野馬先后從英、美、德等國的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騎馬注意事項
一、騎馬注意事項
如果您是第一次騎馬建議你找馬倌牽馬,馬倌可以保護你的安全。
接近馬時不要做劇烈的動作,劇烈的動作會使馬受驚。
上馬前一定要檢查肚帶是否已經勒緊,檢查韁繩、肚帶、腳蹬的牢靠程度,調整好腳蹬的長度。
上馬時要從馬的左前方上馬,不要從馬的后方接近馬,也不要站在馬的后面,防止被馬踢傷,無論有沒有人牽馬,自己一定要抓緊韁繩,才能及時控制住馬。
撫摸馬時,如見馬耳朵向后背貼著頸部,表示馬可能有攻擊動作,這時要及時與馬保持距離,另外,不要隨便給馬喂食,防止馬咬傷人。
二、騎馬的安全問題
在馬上不要做劇烈運動,不要在馬上脫換衣服,尤其是顏色鮮艷的衣服,這樣做會使馬受驚。
騎馬下山時不要奔跑,容易馬失前蹄,馬失前蹄時,應及時提住韁繩,重心后仰。
騎馬經過一段時間后,肚帶會松,需要重新檢查。
騎馬時如遇到溝、樹、鐵絲網及不明物品時,馬可能受驚,這時要提前做好準備,減慢速度,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