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會的傳說
一定的民間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與透露著一些真實的歷史信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三月會的傳說,希望大家喜歡。
《三月會的傳說》
從前忠州城每年三月初四這天,為紀念巴曼子刎首留城,要舉辦十分熱鬧的游行活動,叫做游“三月會”。
巴曼子是戰國時候巴國的將軍,駐守忠縣。當時,巴國發生內亂,巴曼子請楚國幫忙削平內亂,答應內亂平息后,愿拿忠州等三個城池作為謝禮。亂事平息后,楚國來要城,哪知滿城百姓不愿跟到楚國,巴曼子只好把自己的腦殼割下來送給楚王。楚王很受感動,就不要忠州等三座城池了。忠縣百姓為了紀念巴曼子的恩德,興起了“三月會”。
三月會的頭一天——初三,一些人扮演陰司的判官小鬼、牛頭馬面、雞腳無常等,敲鑼打鼓在街道上轉一圈,意思是清除街道上的一切污穢邪魔,叫做“掃街”。
初四這天,一早就有一個身穿“兵勇”披褂的人,打著一面小鑼,飛快地沿游行街道飛奔老關帝廟側的蕭公殿(相傳那是土主娘娘的娘家)去報信,叫做一道報子。等二道報子過后已經中午了,只見四人抬著一個大鼓走在最前頭。緊接著而來的人裝扮成土主爺爺在前面引路,兩人吹著長號,后頭四面大鑼,一幅長長的白綢會標上寫著“巴國土主刎首留城紀念”,兩面風火旗,四面“回避”、“肅靜”的道牌以及許多寫著“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高腳木牌。再后頭是拿著二十八宿的隊伍,都是用錫鑄成的,二十八宿神像手中拿著各種兵器,如瓜錘、斧、鋮和其他形象的東西,下面接根長木把兒,每件約重三四十斤,一人拿一根,再后頭是四人或八人抬著一座座木制的平臺和彩亭,那上面是民間故事或歷史劇中的片斷情節。后頭是一座座用各色綢緞裝飾成有天蓋的明轎,轎中坐著有錢人家小姐裝扮成的古裝姑娘或時髦女郎。
再后頭是“鼎馬”隊伍,那是用紅綠綢緞裝飾著馬頭馬身,騎鼎馬的人都是十歲以下有錢有勢人家的男娃兒,打扮成文官武將,象征他們將來有出息。這段隊伍有三四十匹鼎馬,大人們看著自己的孩子騎著鼎馬,心里十分得意,再后頭是玩彩龍、玩寶的隊伍,就要算三月會游行隊伍中最逗人看的一截。有錢人家拿出稀奇貴寶和金戒指、玉鐲、珍珠瑪瑙、古董器物等寶貝,扎成元寶,嵌在鐵制的寶架上。人們把這段熱鬧的場面稱為夸富斗奇的“賽寶會”。玩的彩龍,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顏色。玩彩龍的人都身穿著一色的綢衣褲,眼戴墨鏡,口吹響哨,幾十條彩龍玩起來,昂頭擺尾,此起彼落,十分好看。最有趣的是每條彩龍玩尾的人裝扮得非常奇特,表演動作滑稽多變,看的人沒哪個不笑彎了腰。
最后一部分是走在土主爺爺前面的儀仗隊了。忠縣出土的青銅器、古陶器和古董鼎彝等等,擺了十幾架,抬著一個很大的銅香爐,里面焚燒著檀香,后面一隊細吹細打的樂師和一對特制的蠟燭模型,每根燭足有四五尺高,分別由四人抬著,香煙繚繞,氣氛十分嚴肅。土主娘娘的坐像在前,土主爺爺的坐像在后,兩乘鑾轎由八人分別抬著。轎內兩位神像笑容滿面,轎后一隊古裝親兵擁護前進。整個游行隊伍有好幾千人。
游行街道的兩旁、樓房、窗臺,到處都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忠縣四鄉八場甚至鄰近的梁平、墊江、豐都、石柱的人,在頭兩天就住滿了城內外的棧房或親戚家中;縣城各行各業的生意特別好,尤其是小吃小玩更是俏貨。男女老少喜笑顏開,比過年還熱鬧。有的門前還燃香點燭,對巴國土主行禮。
忠縣百姓為紀念巴將軍而舉行的“三月會”游行活動,歷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