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故事-三寸之舌成語故事
三寸之舌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那么你們知道三寸之舌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它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三寸之舌成語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lián)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后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后,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后,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xiàn)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里,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xiàn)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系…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lián)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lián)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后,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后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三折其肱成語故事
晉國時,有范氏和中行氏兩個集團的人,準備起兵攻打晉定公;當時有人指出戰(zhàn)事成功和失敗的關鍵,要看民眾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便將失敗無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晉定公是一種反叛行為,民眾自將不會支持也們的。何況晉定公自己曾經伐君失敗,落得流居異國的田地,可以說是經歷過失敗的過來人。正如一個經過三次折傷手臂的人,雖經醫(yī)療后獲得痊愈,但他已嘗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幾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療的經歷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療的經過與方法,換句話說,他已是個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這句成語的含義,是頗為深刻的。
不論何人,只要他是經過多次挫折,從艱苦中奮斗而得到成功的,我們都可以說地是與困境奮斗過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偉大人物,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他一定是經歷了不少挫折,卻仍不斷地奮斗,結果才得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正可以借用偉人們的三折其肱來勉人自勉。
三遷之教成語故事
孟子名珂,是我國戰(zhàn)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孟母是個很有教養(yǎng)的婦女,為了把兒子培養(yǎng)成為有用的人,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出濱、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于是,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哭啼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沒有出息,不利于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里。
城里沒有墓地,孟子再也沒有玩埋死人游戲的環(huán)境了。于是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開始,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來。原來他家處于鬧市,打鐵聲、殺豬聲、喊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
學宮那里的環(huán)境果然不一樣,經常書聲瑯瑯,一派讀書氣氛,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即周代傳下來的有關祭祀、朝神等的禮儀)的,回到家里,競也模仿起來。
一天,孟母發(fā)現(xiàn)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不禁板起了臉。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頓時眉開眼笑。不久,她將孟子送進了學宮,系統(tǒng)地學習《詩經》、《尚書》,長進很快。后來。孟子終于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名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