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長干行》
【年代】:唐【作者】:李白——《長干行》
【內容】
妾發初復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賞析】:
這是一首以商婦的愛情和離別為題材的詩。它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寫對遠出經商的丈夫的懷念。詩用年齡序數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調,巧妙地把一些生活片斷(或女主人公擬想中的生活情景)聯綴成完整的藝術整體。
詩一開始四句,女子回憶童年時與丈夫一起長大,彼此“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景。“十四為君婦”四句,以極細膩的筆觸寫初婚時的情景。盡管對方是童年的伙伴,但出嫁時仍然羞澀不堪。“十五始展眉”四句,抒寫夫婦間婚后發展起來的熾烈愛戀。《莊子。盜跖》云:“尾生與女子期(約會)于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小夫妻但愿同生共死,常日懷著尾生抱柱的信念,哪里曾想到有上望夫臺的今日呢?“十六君遠行”四句,遙思丈夫遠行經商,而所去的方向又是長江三峽那條險途,想到那哀猿長嘯的環境,想到高浪急流下的暗礁滟滪堆,不由得為之擔驚受怕。“門前遲行跡”以下八句,觸景生情,刻骨的相思在煎熬著少婦的心。門前佇立等待時留下的足跡已長滿了青苔,蓋上了落葉,再加上西園雙飛的蝴蝶,格外叫人傷感,因為憂愁的煎熬,自己的容貌也不覺憔悴了。最后四句,寄語遠方親人:您不論什么時候回來,預先都要給家里捎封信,我好去迎您,即使到七百里外的長風沙去迎候,也不會嫌遠。
這首詩寫南方女子溫柔細膩的感情,纏綿婉轉,步步深入。配合著舒徐和諧的音節,形象化的語言,在生活圖景刻畫,環境氣氛渲染,人物性格描寫上,顯示了完整性、創造性。《唐宋詩醇》贊揚說:“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中流出。縈回曲折,一往情深。”評價是很高的。這首詩通過一連串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幾乎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發展史。并且,隨著人物的成長,寫出了一對商人家庭的兒女帶有解放色彩的婚姻和愛情。詩中的長干,是一個特殊的生活環境,其地在今南京市,本古金陵里巷,居民多從事商業。古代,在商人、市民中間,封建禮教的控制力量是比較弱的。這位長干女子,似乎從小就遠離了封建禮教的監護,而處于一個比較開放的生活環境,那種青梅竹馬式的童年生活,對于心靈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她新婚時的“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沒有某些女子因受封建婚姻迫害的愁苦,而是通過羞澀情態表現了她對于愛情的矜持和性格中淳厚的素質。她婚后“愿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以及與丈夫離別后的深刻思念,都鮮明生動地表現了真誠平等的相愛和對愛情幸福的熱烈追求和向往。這種愛情多少帶有一點脫離封建禮教的解放色彩。
八世紀上半葉,大唐帝國經濟繁榮,工商業和城市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生在商人家庭的李白,和市民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唐代詩人中最敢于大膽蔑視封建秩序的人物。可以說他和長干兒女,最早呼吸到一點由市民圈子中產生出來的新鮮空氣。李白的《長干行》比白居易《琵琶行》要早半個多世紀。而到《琵琶行》問世前后,在詩歌和傳奇中寫商婦或妓女等類人物,則幾乎成為一種風尚。與此同時,市民文學也隨著萌生和發展。因此,李白此篇可以說最早在封建正統文學中透露了一些市民氣息,是《琵琶行》等一類作品的前驅。
(余恕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