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月亮的詩句——《拜星月慢》
《拜星月慢》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的深切感情,我們一起來看看《拜星月慢》的原文及作者簡介。
《拜星月慢》原文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
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暖日明霞光爛。
水盼蘭情,總平生稀見。
畫圖中、舊識春風(fēng)面。
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苦驚風(fēng)吹散。
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
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拜星月慢》注釋
1. 瓊枝玉樹:是形容她的高貴潔白
2. 暖日明霞:是形容她的光彩奪目
《拜星月慢》賞析
此詞以別具一格的手法,滿懷激情地追憶自己與一位妓女的情事。詞中所描繪的女性形象,給讀者以難以忘懷的印象。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先寫時間和地點:四圍的夜色催動了更鼓,路上的輕塵吸收了露水,已不會飛揚起來。天上是缺月,微光淡彩,使得小曲幽坊籠罩著一層幽暗的顏色。“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寫他看到了他平日所愛慕的以竹為檻的庭院:燈隱窗內(nèi),十分幽美。一路迤邐行來,月光、夜色、更聲陪伴著詞人到達了目的地,五句話非常簡潔,而此中人物已呼之欲出。
接著就寫一見傾心,兩情歡洽:“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暖日明霞光爛。”這是極為艷麗的警句。這次來訪,仿佛遇仙,一剎那間,真覺眼前一亮。從環(huán)境到人,都不同尋常。這里則是寫美人的光彩照人,光彩是內(nèi)的精神美通過外貌美而反映出來的,故覺得不同于尋常。”瓊枝玉樹“的”相倚“,”暖日明霞“的”光爛“,已寫到一見傾心,互相偎傍親昵的狀況;而且枝之于樹,霞之于日,有依存關(guān)系,寓意兩情融洽,如一體之不可分。
而這兩句用“似覺”二字領(lǐng)起,亦有深意,因雖然平時傾慕,但這次受到她如此的愛寵,感到有些突然。著“似覺”兩字,疑夢疑真的驚喜之情,便躍然字里行間。“水盼蘭情,總平生稀見。”寫她水汪汪的眼睛能說話,象幽蘭般的芳情薰人欲醉。兩句寫足了兩情的歡洽,寫足了目交心許的,幸遇之情。上闋的實寫手法,使過去的事,恍如就眼前,加強了真實感。
下片“畫圖中、舊識春風(fēng)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苦驚風(fēng)吹散。”“舊識”點明上闋是回憶。過去已看到她的畫像,傾慕她的美麗。但意料不到的是,她竟會愛上我這個不為流俗所喜的人;更意料不到兩情如此融洽,意謂層層遞進,幾經(jīng)轉(zhuǎn)折,有“加倍跌宕”之妙。“誰知道”和“苦”,就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上的突起突落,從驚喜幸遇到擔心被拆散到竟然被拆散,反映詞人的心理變化過程。
“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一對鴛侶實然被拆散,現(xiàn)自己置身荒寒寂寞概無他人的客館中,重門閉著,只聽到敗壁秋蟲悲鳴,似助人嘆息。此情此境是一種鮮明的前樂后苦的對比。
“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說這等凄涼之下,奈何尚添兩地相思之苦!歇拍兩句,表現(xiàn)了詞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也表現(xiàn)了相思的痛苦。
《拜星月慢》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xué)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diào)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