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修身讀后感
敬廉崇潔,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興國安邦之源,是社會普通認同的道德規范和應予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于謙,可以作為是清正廉明的典范了。他曾經在河南、山西當過巡撫。當時,朝中大權都由一個叫王振的太監掌握。地方官進京辦事,都必須給他送禮,留下“買路錢”。可于謙卻不屑于這樣做,他的手下勸他:“你還是給王振送點禮吧,若沒有金銀財寶,帶點土特產也行呀。”于謙聽了,甩甩自己的衣袖,笑著說:“我只有兩袖清風,沒什么好送的。”于謙的“兩袖清風”與那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都給后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還有一位拒收學生送禮的楊震,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楊震到東萊上任時,路經昌邑。昌邑縣令叫王密,是楊震的學生。楊震曾把他推薦為秀才,隨后又做了昌邑縣令。王密時常懷念老師的教誨和推薦之情,很想報答。當他得知楊震路過昌邑,心中十分高興,便備下黃金厚禮,深夜來贈送給楊震。誰知楊震竟拒不接受,王密說:“我從不貪污受賄,這些金子是我俸祿所得,我拿來報答老師的恩情,有什么不可以呢?”楊震笑笑說:“若為師生之情,看到你當一名好官、清官,不負我多年教誨,勝似黃金萬兩;我若收下你的黃金,外人知曉,豈不壞了我一世清廉的名聲!”王密說:“夜里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嚴肅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王密只好拿著金子慚愧地走了。
而今,卻在那么多人因貪污受賄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無論是行賄的人還是受賄的人,早已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拋到了腦后,只當事情沒發生過,可他們又何曾想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呢?就這樣,原本輝煌的人生就毀在這上面了。
今天的莘莘學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當一批又一批崇尚廉潔的學子走向社會,就會將廉潔的風尚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營造揚榮抑恥的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廉潔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人們國家倡導的主流文化。這種文化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自古至今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行為,對于人們正確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對于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都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是一種人們共同的以廉潔為導向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是一種在不斷發揚光大的先進文化。一個國家的生存在、發展、壯大,同樣也離不開這種文化。一個人的成長,進步發展,成功,同樣也離不開這種文化。
我國廉潔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賢哲所倡導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的特質和偉大的民族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等都一直十分重視廉潔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重視公民的思想道貌岸然德建設,倡導廉潔奉公、愛國守法、勤儉自強,奉獻為民,并上升為治黨治國的方略。
廉潔修身——普遍話題與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