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寫作的范例
作者:航例
去年,我為初三學生上了一堂讀后感寫作指導課——《〈精神手杖〉——讀后感寫作的范例》,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一上課,我與學生通過回答形式溫習了關于讀后感寫作的一些基礎知識。
師:什么是讀后感?
生:讀后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人們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把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寫成文章,就是讀后感。
師:回答完全正確。請問,讀后感的寫作要求有哪幾個方面?
生:理解原文,抓住要點,談最深的感受。
生:盡量概括地簡要地敘述原文,重點要放在談感想上。
生:要聯系實際,要有感而發。
生:
要適當應用引證法、例證法、對比等方法來論述中心論點。
師:同學們關于讀后感寫作的基本知識可以說是掌握得比較全面了,那么寫讀后感的基本模式是怎樣的呢?
第一步是引(多為一段),這部分要概述材料,引出觀點;
第二步是析(多為一段或兩、三段),這是重頭戲,這部分要分析、說理,論證觀點;
第三步是結(這部分是一段),這部分主要是得出結論,重申觀點,照應開頭。
那么,怎樣寫好讀后感呢?我們一起來閱讀《精神手杖》這篇課文,看看這篇范文怎樣體現了讀后感的寫作要求,它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樣的?
隨即我布置了以下幾道題,要求同學們閱讀文章后加以分析討論。(投影)
1. 文章論述了什么問題?(或者說張居正的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從張居正的故事中悟出的道理是什么?
2. 挫折為什么不可避免?
3. 挫折是好事還是壞事?怎樣看待挫折?
4. 挫折的積極作用表現在哪里?
5. 怎樣理解有挫折的人生才是有力度的人生?
6. 這篇文章運用的事實論據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呢?
7. 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為什么詳寫呢?
8. 結尾一句中提到:精神手杖在文章中含義是什么?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9. 文章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的方法?這對論述中的論點有什么作用?
10. 學完這篇文章我們從中捂出了讀后感寫作的哪些技巧?
十分鐘后,我宣布:就上述十個思考題,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展開討論,這時,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運用讀后感寫作的知識來衡量和分析《精神手杖》。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這篇文章立意深,構思新,這是一篇典型的讀后感寫作的范例。
《精神手杖》引用張居正的故事,指出這個故事給人們的重要啟示(引論)。一個人應該正確對待挫折,然后聯系實際生活,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人為什么要正確對待挫折(聯系實際加以論證)。最后,進一步指出:戰勝挫折,變有害為有利,關鍵在于頑強的精神和大無畏的勇氣,也就是需要一支精神手杖。
我隨即提出: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的語言總結一下,讀后感到底應該怎樣寫?
生:從《精神手杖》這篇范文來看,我認為寫好讀后感,首先要精讀原文,在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生:寫讀后感,應僅僅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內容發表感想。
生:要聯系實際來寫,聯系實際要具體、恰當,要有針對性,要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生:寫讀后感重點是寫好感想部分,要用實際生活中的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生:我覺得反復學習和琢磨《精神手杖》一文,從中可以悟出:讀后感寫作的要領。有借鑒才有創造,借鑒是創造的前提,創造是借鑒的發展。
師:同學們剛才暢所欲言的談了學習《精神手杖》后,對寫作讀后感的體會,講得很好。
下面我們就借鑒這篇范文分別為以下幾則材料審題、立意、構思。(出示投影)
材料1.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了維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的鹿,悠哉,悠哉,不再狂奔快跑,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不久,鹿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
師點撥:這則材料表面上談的是生態平衡的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為什么沒有狼,鹿要病死;有了狼,鹿就又充滿活力,有了發展。可從這個角度命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材料2.禁煙會:作為全國各省市第一個地方政府禁煙規章,《上海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暫行規定》,從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起正式實施。
師點撥:1.這是建設上海市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措施。
2.聯系一八四0年的鴉片戰爭和當前的中國有吸煙者4億多人這一史實,側重談其危害.既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又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材料3.《愛國學生顧炎武》一書的主要內容:顧炎武的母親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顧炎武六歲時,他就親自教他《大學》,以后便時常以劉基、方孝孺、于謙等人的事跡教育他,要他做一個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人。清兵圍攻昆山時,他母親絕食自殺,臨死囑咐他,不要作異國臣子。
師點撥:顧炎武能成為堅強的愛國主義者和偉大成就的學者,是與他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啟發學生真正的母愛是無私的。
材料4《海倫·凱勒》的真實故事:美國盲聾女作家、女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半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并掌握了五種文字。二十四歲,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著名的哈佛大學,此后她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啞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