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讀后感800字(精選3篇)
童年的讀后感800字 篇1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對于我們來說童年是我最寶貴的收藏,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來說,童年應該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
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書,對《童年》這本書最感興趣。它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
我讀完《童年》這本書,感受到了高爾基的悲慘遭遇,覺得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高爾基3歲的時候,父親病故,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無奈外公是個自私而又專橫的小業主,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發財的好夢,從此破產以至于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再想想我們,我們現在什么也不用操心,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撿垃圾換來的錢成了高爾基的學費來源,但學校里那些有錢人的孩子并不理解高爾基的行為,反而去嘲笑他,說他身上有臭味,我覺得并不是高爾基的身上有臭味,而是那些有錢人的孩子故意嘲笑高爾基,他們才顯得很臭。高爾基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學習,刻苦讀書,終于取得優異的成績,受到了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我和書沉思,不僅思緒萬千。
與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們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們應該向高爾基學習,不管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下,都要好好學習,努力奮斗,朝著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
童年的讀后感800字 篇2
“不要慨嘆生活的痛苦!——慨嘆是弱者。”這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名言。寒假,我津津有味的品讀了他的著作《童年》。
文章講述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在一個充滿邪惡、勾心斗角的社會,只圖自己的利益,完全沒有親情情誼可見。阿廖沙三歲喪父,生活在外祖父家的小染坊,慈祥的外祖母疼愛他,常給他講動人的神話故事;兩個舅舅自私貪婪,為爭奪家產而大打出手;外祖父蠻不講理,有時候卻十分親善;詼諧有趣的小茨岡是他的難得的好朋友,卻在搬十字架的時候不幸被壓死。而在當時那個黑暗的社會里,孩子和女人挨打是最正常不過的事。這種現實生活中的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一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也沒有能力再撫養阿廖沙,他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這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情節片段,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可比阿廖沙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得多。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卻有時候還會抱怨自己的生活環境,父母沒給買稱心如意的東西覺得自己委屈、不幸福,那么比起阿廖沙呢,他經受毒打辱罵,甚至要沿街收破爛給外祖母維持生計,但他并沒有灰心沮喪,相反在困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酷愛書籍。我們不是應該學習阿廖沙這種精神么?不被惡劣的生活打垮,不因一點小困難就散失對生活的熱愛。
高爾基的《童年》,讓我從中感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美滿的家庭、美好的環境,不應該再心存抱怨。
童年的讀后感800字 篇3
漫長歲月的煎熬,已化為烏有。因為,歲月帶來的,煎熬過后,已是火災,燒得到處都是。一無所有的面龐,傷痕也成了點綴。——題記
本書作者高爾基出生在俄國的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便走向了社會,嘗盡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的童年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生活與社會的慘狀。
小說主人公也是早日喪父的阿廖沙,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里,已經讓黑暗與恐懼占據了。
在他的生活里,有粗暴自私的外祖父經常毒打他,又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生了一場大病。阿廖沙的外祖父還狠心剝削工人,暗放高利貸,慫恿幫工偷東西。
從阿廖沙外祖父的種種劣行中,我讀出了吝嗇、貪婪、專橫、殘暴,也著實的體會得到了阿廖沙當時的心情。是外祖父的殘暴留給了阿廖沙童年重重的傷痕。
我們中國有個成語:禍不單行。同樣,在阿廖沙的生活里,還有兩個讓他充滿恐懼的人——他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兄弟倆很像,自私殘暴,但也相互勾心斗角,阿廖沙的父親馬里哈姆在世時,也遭過他們兩個的陷害,而且他們還害死了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阿廖沙的內心充滿了壓抑和恐懼,同時也渴望人間的愛與溫情。
讀這本書時,心中不免產生不快和同情,為阿廖沙悲慘的童年而拭淚,為那些無辜逝去的生命而憂傷。
不過,在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所以,阿廖沙的生活中便有了帶給阿廖沙快樂和溫暖的外祖母;教他做一個正直人的老長工;還有純樸樂觀、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是他們,為阿廖沙黑暗的童年點了一盞明燈,讓阿廖沙的內心變得強大,使阿廖沙充滿信心和力量,讓阿廖沙不再孤獨與寂寞。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也知道,在黑暗長河的盡頭,一定有一個叫光明的東西在發光發亮,只要跨過這條令人驚悚的大河,光明就一定在閃爍,希望就一定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