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有感(通用3篇)
讀圍城有感 篇1
錢老鐘書的《圍城》是我榻側幾前的必備讀物。錢老不愧為大家,對人物場景素描式的勾勒,創造性的諧趣語言,不是很連貫性的情節描述。不苛求華麗辭藻的鋪陳,寥寥數筆,就把讀者溶了進去,跟里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歡嘻怒。
據說有段時間《圍城》在中國臺灣被列為禁書,但是我從里面沒讀出什么政治性的東西來,也沒看到有什么言辭對國民政府產生了攻擊,或許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太弱的緣故吧。有時反而覺得當時的世風還沒沉淪到現在這個樣子,就拿方鴻漸辦假文憑來說,要從報紙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聯系方式,當今大街小巷墻上地下涂的到處是這樣的廣告,確實方便了許多。方鴻漸辦假文憑之前內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種理由寬慰自己:“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準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方鴻漸確實還有著知識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頭銜被刊在報紙上,聽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會臉紅、心跳加速甚至惱怒。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可悲、可嘆、可憐又有些可愛的人物。他出生于一個無錫沒落鄉紳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讀學,后來依仗了準岳丈的資助去英國留洋,最后迫于馕中羞澀無奈回國。實際上在回國的郵船上方鴻漸是迷茫的,他能做什么?文不能治廟堂武不能理關河,只能帶著玩世心態隨波逐流,所以跟鮑小姐發生的拎不清的關系正是他內心苦悶的寫照。方鴻漸的運道是衰的,回來后正趕上中國處于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發現已經沒辦法融進功利的世態之中了。先是寄準岳丈籬下后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曉芙后被學友蘇文紈棒打鴛鴦。只好在趙辛楣的提攜下卷了鋪蓋去當了個副教授,一連串的打擊,方鴻漸心中殘存的那一絲自信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錢老用純白描的手法把一個有些虛偽,有些乖張,有些懦弱的小知識份子形象勾畫的淋漓盡致。
方鴻漸后來跟同樣淪落天涯而胸中頗有心計的孫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后又以爭吵失敗告終。方鴻漸徹底失敗了,錢老最終沒寫到主人公的歸宿,實際上也沒必要了,方鴻漸是張大眾臉,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小知識份子的真實生活:試圖改變現實,而又處處碰壁,試圖融進世俗,而又不被接納。
“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只有超脫于世冷眼旁觀的而又在性情中之中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語,對人生的概括簡約明了,錢老鐘書就是這樣的人。
讀圍城有感 篇2
這是一本睿智的書,因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人這種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生處境實質上的尷尬與窘迫,人對此的渾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雖有所知卻也無奈,偶爾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于此有深刻的洞察,調即觸到痛處又有某中寬容理解,如果讀進去的話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訕笑之時,你會嘆為觀止,會驚異于作家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小說中三閭大學的學生不好對付,方鴻漸省悟天下古往今來的這個瞧不起那個,“沒有學生要瞧不起想生時那樣利害”,“眼光準確的可怕”,贊美未必盡然,但毀罵“簡直至公至確,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審判’,毫無上訴重審的余地”。
《圍城》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又怎樣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來表述自己的“觀”和“感”的。《圍城》的魅力是雙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現出來的,一是作家展現出自身的。
小說的魅力就在于這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人性洞察,在于對此富有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決不濫情。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說到幽默,自然是這部小說的顯著特色和最迷人之處。它來自洞見、智慧、學識、才華,以及一種觀賞的情趣,處處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觀火的人性中的確存在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
小說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飯斗嘴、爭風吃醋,調意味是最濃了;而當我們看到三閭大學,辛辣的諷刺味則突出些;小說后半,芳鴻漸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氣也就減了,更多的是謀生艱難。
讀了錢著,包括那些學術著作,尤其是讀了這本《圍城》,你會覺得自己周圍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來頗為熱衷的一些東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戲劇色彩。
讀圍城有感 篇3
讀《圍誠》之前,聽說名氣很大,很想一讀;讀《圍城》時,因為哲理深,讀得很慢,恨不得一把扔掉。終于讀完,才知道要找專家了。
翻開發黃的資料,專家們的重要見解大同小異:《圍城》是錢鐘書寫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寫了“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他們的“基本根性”。“某一部分社會,”實際是舊中國荒謬迷亂的病態社會,“某一類人”是病態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他們落寞、迷惘、卑瑣。
掩卷,為深居簡出而沉思
《圍城》寫病態的社會,寫病態的人,究竟是為什么,讀《圍城》的人那么多而且與目俱增?
對病態社會中的病態人,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錢鐘書呢?《圍城》富有哲理,極具人性味和人文色彩,應該有錢鐘書的深切期望。
能否這樣比喻?試想——秋季來到冬季將至。江河枯水甚至斷流,江河降格為鱷魚潭。鱷魚原先不愁吃喝,現在時時處處為生計費盡心思。《圍城》中的“某一部分社會”,很像凄涼的鱷魚潭;《圍城》寫的“某一類人”,很像鱷魚潭中的鱷魚。哪一條鱷魚能逃過劫以難?
資深的記者,包括CCTV的記者,渴求采訪錢鐘書,錢氏夫婦深居簡出。無冕之王坐了冷板凳,吃了閉門羹,高高在上的錢老富有哲理的《圍誠》,難道可望而不可及?
誰人參破禪機?《圍城》中充斥爭斗;錢氏崇尚深居簡出,個中哲理,讓人受益匪淺。
互相爭斗,源于“基本根性”,可悲也有可取。在垮塌的礦井中,礦工在黑暗中祈禱,這是加速死亡的沉寂。有經驗的老礦工,自己抽耳光,卻污賴是某人打的。就這樣挑起了爭斗。礦工們因此而擺脫死寂,保持旺盛斗志。并最終獲救。“某一部分社會”死寂可怕,“某一類人物”爭斗不休,可嘆可悲,但卻是掙脫死寂。
趙辛楣在不知情時,嫉妒方鴻漸,故意灌醉方鴻漸害他出丑。甚至用心把方鴻漸弄到三閣大學去。他傲慢無禮地對待方鴻漸,想用威風壓倒和嚇退方鴻漸,方鴻漸并不希望趙辛楣,請人吃飯時并沒請他,有什么大不了?
“趙辛楣對方鴻漸雖有醋意并無什么你死我活的億恨”。還成為了好朋友,正所謂不打不相識,方鴻漸同情趙辛楣,也對他有了好感,兩人關系越來越密切。
鱷魚潭中還在爭斗,但有一條擺脫了爭斗,帶著傷痕和生存的經驗教訓,深居簡出,期待著明天的祥和。生物學家證明,鱷魚潭最后存活下來的,不一定是最兇最猛的。卻一定是深居簡出的一條。深居簡出的揚子鱷,在中國已有兩億年的生活史。
雙耳夫聰的貝多芬,憑著視覺指揮著自己的樂隊,演奏著自己的《命運交響曲》評論家贊嘆說,貝多芬將自己對整個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轟鳴的交響曲。
錢氏筆下的鱷魚,寄托了深厚的期望,那是哲學理念。爭斗,從相反相成走向相輔相成;隱忍,以退避三舍贏得碩果永在。中國式的揚子鱷,已經訴說兩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