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讀后感(通用3篇)
《禮記學記》讀后感 篇1
《禮記·學記》開篇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自漢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理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漢武帝在諸子百家里選擇儒家的教學思想為國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們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lǐng)、總原則。教我們平常思維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處事待人接物的綱領(lǐng)有: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書真正能幫助大家都獲得一把“啟迪心靈的鑰匙”,能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讀本及參考教材,亦同時啟迪我們父母師長們應(yīng)從小注重培養(yǎng)兒童的德育。我們常說:“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強國之本。”今天,我們給兒童最好的基礎(chǔ)教育無過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儒家圣賢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來參與和大力推動。
以團結(jié)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位恥。學校是一方充滿了濃郁文化氣息的凈土,在這里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發(fā)揚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凝聚產(chǎn)生力量,團結(jié)誕生希望!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學習上,你幫我,我?guī)退瑘F結(jié)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決不亂吐痰,亂扔紙,損人利己真可恥。
姐妹重圓讀書夢。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事跡,“弘揚中華美德,引領(lǐng)幸福成長”,希望我們大家能攜起手來,讓美德世代相傳。
《禮記學記》讀后感 篇2
在知識經(jīng)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yīng)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終于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終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舍;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nèi)容豐富,高瞻遠矚;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zhèn)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jīng)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梁,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
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范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tài)度,比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xiàn)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qū)崿F(xiàn)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yīng)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huán)境“人——環(huán)境”系統(tǒng)。
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yǎng)。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chuàng)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禮記學記》讀后感 篇3
這篇是從【禮記】第九篇【禮運】節(jié)選出來,標題是另加的。【禮運】是講禮的進化的一篇文章。【禮記】是十三經(jīng)的一種,共四十九篇,和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禮記,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講禮的文章的集成。西漢時候,博士戴圣講授本書,所以也叫做【小戴記】,跟戴德的【大戴記】有分別。內(nèi)容是談?wù)芾恚務(wù)沃贫龋蛘咧v述禮樂,器物,人生儀節(jié)。范圍廣大,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惡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譯文】
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并且擔任助祭。祭祀完畢,走到宮門外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嘆息起來。孔子的嘆息,大概是為了魯國而慨嘆。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說:「先生為什么嘆氣呢?」孔子說:「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賢君當政的時代,我沒能趕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
「當大道得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人團結(jié)和睦。所以每個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能發(fā)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使到男子都有本身適當?shù)墓ぷ鳎佣加袣w宿的家庭。人們不讓財貨資源白白浪費于地上,于是努力開發(fā),然而不必據(jù)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并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然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詭
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作亂的事發(fā)生了。因此,人們也不用關(guān)上門來彼此防范。這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生產(chǎn)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而已。在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筑起內(nèi)外城郭、挖掘壕溝,來保衛(wèi)一己的領(lǐng)土。并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而設(shè)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強界;以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就產(chǎn)生了,而戰(zhàn)爭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事的是非標準,養(yǎng)成百姓誠實守信的風氣,又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過錯所在,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姓能有法規(guī)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照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quán)有勢的,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欣賞】
這篇是講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講小康的情況。開頭孔子參加祭祀以后,走到宮闕上參觀,嘆息魯國祭禮的不完備。他的弟子言偃問他為甚么,孔子說:
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屬于大家的。那時候的官吏是:選拔賢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來作事。個人修養(yǎng)是:講求信義,和睦相處。對于社會,不只是愛自己的父母兒子,也愛別人的父母兒子。社會是:老年人有養(yǎng)老的地方,壯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長的地方,其它殘廢有病的人都有療養(yǎng)的設(shè)備。工作:男的有職業(yè),女的有家庭。生產(chǎn)貨物,不必為己;盡力怍事,不必為己。這樣一來,沒有陰謀,沒有強盜,小偷、亂徒、賊黨,連大門都不必關(guān)。這就是大同世界。
后來大道不實行了,天下變成了私有的。大家只愛自己的父母、兒子。貨物、力量只是為自己。天子和諸侯把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弟。建筑內(nèi)外城和護城河,作為防備。以禮義來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guān)系。把功勞當作自己的。以禮來斷是非,賞罰人民。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從個人的修養(yǎng)作起,到家庭,到社會,以至全國、全世界。禮記大學篇的八條目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識達到極點),正心(心意真實無妄),誠意(意念真誠),修身(修養(yǎng)自身),齊家(家庭圓滿),治國(國家富強康樂),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作去,達到理想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