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有感(通用3篇)
讀圍城有感 篇1
錢老鐘書的《圍城》是我榻側幾前的必備讀物。錢老不愧為大家,對人物場景素描式的勾勒,創造性的諧趣語言,不是很連貫性的情節描述。不苛求華麗辭藻的鋪陳,寥寥數筆,就把讀者溶了進去,跟里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歡嘻怒。
據說有段時間《圍城》在中國臺灣被列為禁書,但是我從里面沒讀出什么政治性的東西來,也沒看到有什么言辭對國民政府產生了攻擊,或許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太弱的緣故吧。有時反而覺得當時的世風還沒沉淪到現在這個樣子,就拿方鴻漸辦假文憑來說,要從報紙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聯系方式,當今大街小巷墻上地下涂的到處是這樣的廣告,確實方便了許多。方鴻漸辦假文憑之前內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種理由寬慰自己:“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準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方鴻漸確實還有著知識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頭銜被刊在報紙上,聽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會臉紅、心跳加速甚至惱怒。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可悲、可嘆、可憐又有些可愛的人物。他出生于一個無錫沒落鄉紳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讀學,后來依仗了準岳丈的資助去英國留洋,最后迫于馕中羞澀無奈回國。實際上在回國的郵船上方鴻漸是迷茫的,他能做什么?文不能治廟堂武不能理關河,只能帶著玩世心態隨波逐流,所以跟鮑小姐發生的拎不清的關系正是他內心苦悶的寫照。方鴻漸的運道是衰的,回來后正趕上中國處于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發現已經沒辦法融進功利的世態之中了。先是寄準岳丈籬下后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曉芙后被學友蘇文紈棒打鴛鴦。只好在趙辛楣的提攜下卷了鋪蓋去當了個副教授,一連串的打擊,方鴻漸心中殘存的那一絲自信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錢老用純白描的手法把一個有些虛偽,有些乖張,有些懦弱的小知識份子形象勾畫的淋漓盡致。
方鴻漸后來跟同樣淪落天涯而胸中頗有心計的孫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后又以爭吵失敗告終。方鴻漸徹底失敗了,錢老最終沒寫到主人公的歸宿,實際上也沒必要了,方鴻漸是張大眾臉,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小知識份子的真實生活:試圖改變現實,而又處處碰壁,試圖融進世俗,而又不被接納。
“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只有超脫于世冷眼旁觀的而又在性情中之中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語,對人生的概括簡約明了,錢老鐘書就是這樣的人。
讀圍城有感 篇2
國慶長假期間,我上網閱讀了圍城這本書。讀完之后,我不得不對錢老先生的才學佩服的五體投地,圍城讓我思考頗多,感受頗深,或許是年齡的原因吧,我只能領略到皮毛,姑且在自己的文章里寒暄幾句吧。
圍城描述了一個留洋生方鴻漸的回國生活。方鴻漸花著準丈人的錢,在國外消遣時光,打發日子,深知自己無才又無錢,沒有辦法只好回國慢慢找事做。在國內轉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什么地位,背后又沒有什么靠山。留洋才子的虛名很快被揭露,別人只覺得他是個外強中干的草包。后來便事業不順,感情不順,生活落魄,窮困潦倒。但方鴻漸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有過抱負,也曾經為了自己的理想慷慨激昂過。只是一次次失望的打擊,讓自己徹底的絕望,徹底喪失了曾經的斗志與激情。錢老先生曾經在自己的文中說過,:“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里的鳥又想飛出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結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又想逃出來。”方鴻漸的生活也是這樣,他努力想沖破命運,確又被命運無情的拉回現實,圍城注定沒有結局。雖然圍城里寫的是虛無縹緲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又是現實的見證。我發自內心的佩服作者的精彩的語言與才學,希望,失望,迭然而至,給人的還不如當初就沒有希望的好,我認為“圍城”是這個意思:城里的人想出來,而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一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抱有希望。做小孩時,總羨慕大人的無拘無束,希望自己快點長大;讀書時,總希望可以發生戰爭;做老師的總認為老師工資低,工作量大,傷害身體等,希望可以成為F官員;而像我父母這樣職業的人卻又總羨慕像老師的輕松沒有壓力,工作收入穩定。總而言之,人就總覺得自己干的這份工作遠不如別人的好,認為別人的薪水高又輕松,自己總比別人矮一大截。然而,讓你真正去體會別人的生活時,你又覺得并非一切都如你想的那樣。圍城所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城外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外好,就像站在橋上看風景,橋東頭覺得橋西頭的風景美,橋西頭覺得橋東頭的風景雅。于是便盲目地嘗試,周而復始,仍然對其他人的充滿向往之情,覺得自己遠比不上。沒結婚的期盼結婚,結婚的又想恢復單身生活的無拘無束,所以社會上才會有人結了離,離了結,拿婚姻當兒戲,注定沒有完美的結局。不光是婚姻,人活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便是如此,盲目追求,發現不適合自己,放棄又繼續追求小時候父母便長教導我,人活在世,一定要有理想。人要有追求的目標才會充實。當你的目標實現以后又會怎樣?是否會像當初自己期盼的那樣美好。當你擁有自己的目標好比“進城”,而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又發現不如自己當初所希望的那樣美好,你會覺得以前的苦中帶甜,會變成現在的甜中帶苦,那樣你便不會想“出城”。“圍城,圍城”說白了就是自己不斷追求到手之后發現對成功的厭煩和不滿之間的矛盾,不斷反復的轉換,重新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執著與動搖,滿意與厭煩等等。“圍城”即是人類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也就升華了。讀完圍城,關上屏幕,你會覺得眼前的境界都開闊了。大千世界,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所追求和企盼的東西也許都是假的。那么,我們辛苦的追求那些所謂虛假的東西會否有些太不值得?而其實事實卻不是這樣,人生的寶貴即在于此,在不斷追求與希望之中,我們經歷喜怒哀樂,追求越多,感受越多,這才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不要幻想一個目標或幾個目標便可規劃一生,這是不現實的。
人生就像剛學寫字一樣,需要一橫一豎將它寫完,一筆是勾勒不出一個完整的人生的。當然給自己制定目標實現時也未必和自己期盼的一樣,正因如此,人生才帶著神秘。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果那還有什么意義可言。圍城是本好書,讀完此書你才會覺得今生沒有白活,才會明白我們為什么要義無反顧的追求與希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看到波瀾壯闊,才會學到處變不驚!
讀圍城有感 篇3
早就聽說錢鐘書先生的語言幽默風趣,于是趁著這假期稍微空閑的時光,選讀了《圍城》一書。
看《圍城》首先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里面人物語言的風趣睿智。整本書處處都有新奇形象的比喻,這些比喻或諷刺或幽默,總在適當的時候出現,給小說的敘述輸入新鮮的血液,仿佛給那炸土豆條抹上番茄醬一般——令人百般回味。當然純粹的搞笑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而《圍城》語言的高明之處在于:它在給人一笑之后還可令人百般品味,在風趣的背后是豐厚的內涵。例如“對于丑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一句,乍一看讀者臉上必定是一笑,然而細細品味之后,你會發現你不得不由衷地認同這一句話,越加品味便越能覺得其哲理之所在。
上面是初看《圍城》時對文字的感觸。而當看完了全文時,我又不得不對人物的命運有所思考。最后鴻漸的命運可以說是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的命運的真實寫照。他有著一種特有的淳樸。這可以從他買假文憑時候的心理活動中看出,雖然作假,但是卻依然在心理上保持著正直,以讀書人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而他買完假文憑之后,卻不去使用它,因此只在三閭大學混到了個副教授的職位。相比之下,那些買文憑并且厚著臉皮拿出來的人的丑惡嘴臉可見一斑。不得不說這是對黑暗社會的一種真實寫照。
而另一段反映現實的地方,則是他們去三閭大學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及同行的人們的所作所為。公路站長的只認外表穿著,司機的暴躁,李梅亭的乘機倒賣藥品,無不顯示著社會的空虛,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落后與污濁。相比之下,鴻漸倒是有一種特別的可愛了。
而小說描寫鴻漸在上海生活的兩段,其中在戰爭之下,人們的思想卻是麻木的,依然聚會玩樂,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腐朽,諷刺意味更為濃重了。
總之,初讀《圍城》一書,以上便是一些膚淺的感受,或許,其中有些更加深層次的含義,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日后的細細品味才可以得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