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門》讀后感(精選13篇)
《三重門》讀后感 篇1
讀完《三重門》,突然發現:這不正是我們的生活,平平淡淡的生活么!
小說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主人公基本也沒干什么事,也就這么混混沌沌的過著.但這就是生活啊,平平淡淡才是真嘛.或許有人會覺得作者寫的是流水帳,不過精彩,但寫的正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夠現實.他從字里行間滲透生活的實質,讓讀者在他的幽默下感悟:生活本是如此.正因為他寫得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很喜歡這本小說.
其次,與作者同是高中生的我又不得不為作者的豐富學識所折服.作者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小說中隨手拈來就有許多東西,左一下《變形記》,右一下《孫子兵法》,再對《史記》侃侃而談...諸如此類,足見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另外,小說中作者創作的幾首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采.而那首中西合璧的情詩,就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琢磨不透了.但從另一側面也反映作者英文程度了得,這從小說的后半部分也有充分的體現.作者在”處心積慮”地制造黑色幽默的同時,也不忘好好秀秀自己的英文,而且運用得恰到好處,真了不起.作者在后記中寫到自己的英語可全賴新版牛津英語的功勞,這可真是值得好好借鑒借鑒!
至于作者在小說中所要表達的對于中國現代教育的不滿,不知為什么,我真的一點也沒察覺到.可能是因為我正接受著這樣的教育吧.對這一切作者眼中的不妥都早已習以為常,畢竟像作者一樣,即使功課七科亮紅燈,也能有作為的人并不多,所以像我一樣的普通學生還是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考上好的大學.這畢竟是當今社會衡量人的能力的重要手段,這也是所謂的規矩啊.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規規矩矩地去作一個學生,盡自己的本分去讀書,將來作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的來說,《三重門》是一本不錯的書!
《三重門》讀后感 篇2
自己也不是很了解韓寒是何許人也,但也略聽過他的名字。至少“當代青年領袖”這個名號在高中的時候還是知道的。當然,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讀完了整個義務制教育階段(小學,初中,高中),但是從《三重門》里的東西來看,這廝應該有所見,有所聞吧。
我倒是完完整整的從幼兒園讀起,一直到高中畢業。的確,中國的應試教育就像舊時女人裹腳,裹完才發現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可是已經沒法恢復了。但是,現在在大學里的我往回想,在記憶里最深刻的學習時段還真是高中三年。什么原因那就不細談,不是因為高中老師說過“當你畢業后,回想起來最深刻的是高中”,也不是什么高中那些美好的讀書時光,就我而言,比起小學,初中以來,高中更讓我自信了,也或者是初中和小學記憶力太差,記不住,高中才是真正發育階段,這樣理解也行。現在看來,最最懷念的是高中時候和同學打鬧的情形。自然我沒有像林雨翔那樣為了過度的證明自己(的確是過度的證明自己)而和他人斗氣,去掙些沒必要的東西。而且,我很慶幸自己在讀高中以前沒有沾染所謂的“文人之氣”,沒有說中文時亂用英語代替詞語什么的,初中在那郊區讀的好處就是讀完后你啥也不懂。
完了,寫了半天寫自己了。這不是讀后感嗎?反正我寫讀后感一向都是沒有任何思緒。初中的假期作業中寫的讀后感基本都被老師當差文扔了回來,接著就被當草稿紙了,自然沒有用來當草紙,那太浪費了。你想想,一個本子要五毛,寫完作文后利用最后的空間,連老師打的勾勾叉叉也不放過,這不是國家倡導的節能減排嗎?
完了,又寫過頭了。哎,算了,繼續寫下去估計應試教育階段的生活也給全端出來了。
不敢否認應試教育的確很惡心。但是我也是從應試教育中混過來的人。雖然沒有資格去亂評論他人的書,但總是觸景生情,這景,好的寫手是能夠通過文章表現出來的。現在想來,還是很懷念高中的生活,但是卻不想再次去經歷了。
《三重門》讀后感 篇3
韓寒的長篇小說《三重門》剛一問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中學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讀了這部小說之后,我為韓寒豐富的學識與超時代的文學素養深深折服。但我認為,同他那精彩萬分,無懈可擊的雜文《杯中窺人》,《穿著棉襖洗澡》相比,《三重門》實在是大為遜色。
韓寒的知識就應是豐富的,所以他的小說隨手拈來就有很多東西。只是,一涉及到社會場面的描述,多少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飯館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節。用了大段的文字來描述雙方如何互丟“生煎”,寫得索然無味且毫無真實感。或許是到最后他自我也寫得無趣,于是趕緊把筆鋒一轉,讓主人公逃離現場——呵,什么都解決了。韓寒在《三重門》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識來代替生活閱歷的不足。但我認為,閱歷方面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能夠發現,在韓寒的小說中凡涉及到現實社會的情節,多是零星幾筆,不敢多作停留。
韓寒的書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引人深思。可惜這種風格沒能堅持到最后,當小說過半后,寫到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起,也許是作者的智慧已經用盡了,也許是這段故事與他當時的處境太相近了,以致他無法如上帝般遠距離地看著書中的人生。沒有了距離,太貼近的故事似乎使韓寒寫的時候施展不開,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幾個人物,如和主人公同為體育生的幾個同學,都無力再深入寫下去了——隆重的出場,卻無力的退出。
韓寒的小說中還有相當重的模仿痕跡,尚未構成自我的風格。感覺上,韓寒似乎是邊看著《圍城》邊琢磨著如何下筆的——韓寒寫林雨翔,說他的獲獎作文是從旅游手冊中翻過來的,說他評論著那首臥梅詩時候的尷尬,說他想爭奪文學社社長時的處心積慮……一點情面也不給,把主人公一點一點地剝了皮,揭出他內心的軟弱,無能和虛偽來——明明白白的錢氏風格。即使是小說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滿了方鴻漸的影子,沒有了自我獨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韓寒最后不忍心再對小說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讓女主人公Susan愛上了他,結尾的那幾個電話,真是壞了他的風格。即使是差的小說,里面有一個人物形象鮮明一些,也會讓這部小說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述著“輕舞飛揚”的小說。
《三重門》讀后感 篇4
讀韓寒的《三重門》是是在高一的暑假。
韓寒文筆的老成和文風的辛辣的確是讓人感到眼前一亮,他的閱歷,他的思想很難讓人想象這本書出自一個18歲的少年之手,但是總覺得他的深沉是那么不自然,那么辛辣的諷刺從這個少年口中說出是那么不倫不類,不尷不尬。
雖然按著韓寒的意圖一路笑過來,但闔上書冊,卻發現能值得回味的快樂并不多。小說中四處伏擊的調侃和存在著語法錯誤的比喻不僅沒有加強小說要表達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題顯得七零八落,語焉不詳。真正要引起人心靈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時候,卻又像退潮一樣逐漸暗淡。
因為《三重門》,一場有關教育的話題正討論的如火如荼。韓寒何去何從,教育又回如何,我想時間證明一切。 其實,我覺得《三重門》這本書還適合那些教育部門的權威,那些有免費好車的人,那些“李剛”,希望他們從中能得到一點東西吧……
《三重門》讀后感 篇5
韓寒是我比較佩服的現代作家,我很羨慕他強烈的自信和敢想敢說敢做的作風,我想也許我正像司馬遷一樣,對自己所沒有的充滿向往,因為在現在,在還剩一百四十六天就要高考的時候,我依然在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
自從高二文理分科后我們老師就常說,對文科的學生來而言,最關鍵的一科就是數學,因為所有人在政治歷史地理外語語文的差距都不大,最多也只能差個十分二十分左右,而差距最大、最重要、最能拉分的一科就是數學。不幸的是我的數學基礎奇差無比,而我們學校出的題雖然不像市南三中出的題目那樣深得讓人掉下去就爬不上來,但無奈自己身高太低,在題目里掙扎一番后便不得不放棄希望,這樣一來我的數學成績就更像閃擊戰中的波蘭軍隊般頃刻潰不成軍,以至于我現在根本就不知道單調遞增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我的生活非常單調,我對生活的絕望正在遞增。
我一直想不懂,為什么能夠決定一個學生命運的,居然僅僅是一次考試,我一直想不懂,為什么對文科學生命運起決定性作用的,居然是一個與“文”根本就掛不上邊的學科。
寫到這里,我覺得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東西像圍城三重門以及他們的主角一樣,讓人覺得無比的滑稽和悲傷。
《三重門》讀后感 篇6
在五年級時我第一次接觸了韓寒的作文當時我覺得十分有意思。之后又經過媽媽的介紹讀了韓寒的經典著作<三重門>。
三重門主要講了本書透過少年林雨翔的視角,向讀者揭示了一個類真實的高中生的生活,把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展現開來,體現了學生式的思考、困惑和夢想。韓寒以自我的方式思考著、激動著、憤怒著、抗爭著、改變著,透過那些犀利的、尖銳的甚至是刻薄的語言,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天才少年的靈光閃現。三重門讀后感。
第一重親情寫出了親情,是一個永不衰退的話題。人有百種,對親情的感悟就有百樣。在韓寒的筆下,我看到了他對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抵觸心理:林雨翔的父親會在兒子年幼時逼迫他閱讀中華禮貌歷史的結晶,也同樣在兒子中考在即時,讓他上補習班,花重金買補腦、增長記憶的營養品,力求在中考中能發光發熱,但他們卻忽略了人類最簡單也最濃厚的情感。或許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遠比價值千金的藥品更有價值。然,親情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每個人在每時每刻都在用不一樣的行為詮釋親情。
第二重友情,人的一生中,朋友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三重門讀后感。你更多的時候會把心中的感悟傾訴于朋友而非家人。文中的林雨翔也有幾個好朋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梁梓君。他成績很差,但是他重義氣。他會教林雨翔寫情書,他會幫林雨翔怎樣把妹。或許這一系列所謂的?幫?在家長眼里純屬是害了他,但我明白林雨翔此時需要這些,因為他正值青春年華。朋友會一眼看出你需要什么,會在適時時提醒你。我一向覺得,生命給予我的完美,總是遠遠超出我的需要
第三重戀情這個季節悄悄地來了,這個年齡也悄悄地來了,在第一次見面,林雨翔就在心中刻畫下了這個名字。詩詞輕吟,只為在她面前展露自我,吐露心中些許的萌動。他會因為下雨而擔憂她,她也會為了與他上同一所重點高中而整理習題給他
這就是我們,年少的我們。或許成長就是一道沒有疤痕的足跡。在美麗的夏季,我用我的筆,記錄著青春。青春未央嗎?有足夠的好時光讓我們邊走邊想,邊想邊揮霍嗎?不,從此岸到彼岸,從綠肥到紅瘦,快得就像季節的交替。每一年都是這樣。
《三重門》讀后感 篇7
初中時,隨大流(主要是黃狗啦)開始看韓寒的書,然后幾乎看完了他所有出版的書,只是唯一的遺憾,最早出版的《三重門》沒機會看。
高一時,問同桌借了看,只可惜被我們班主任收了,那班主任姓趙,對韓寒痛恨至極,好像韓寒抄了他家一樣,恨得連《三重門》安安靜靜的躺在書桌里也不放過。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過于此,當你還沒有幸看一樣東西,那東西就已經消失,這里是被收了。只聞書香,還未來得及吞下肚,就被收了,慘!!
之后的一年多時間,把《三重門》擱下了。
高考前的一段日子,生活寂寞難耐,逛書店時又見《三重門》就順手take it 了。
我看過《三重門》后的感覺是韓寒讀完《圍城》的感覺:“原來小說還可以這么寫!”雖然我也讀過《圍城》,但因為我文學功底太差的緣故,沒有什么如坐春風的感受。總的說來,看韓寒的小說是不必太注意情節的,最主要的還是看他怎么玩文字,然后順便把我們也玩一遍。看郭敬明的書就不這樣了,只看情節就夠了,我不是說他的文筆不好,只是那些文字更適合女人,而且往往越是對女人心理描寫的惟妙惟肖的男人越容易變態。
我不知道韓寒寫《三重門》的時候是怎么寫的,他自己說這本書是他傾注最大的一本說,我想也是,玩什么東西都得投入,何況是玩文字。我覺得寫這本書要很通暢是不可能,可能一個比喻要憋很久。
我要說的就是這一點,以前總是強調寫文章要流暢,但有時候是需要不流暢的,太流暢的東西就沒有什么思想了。寫的流暢就像排便順暢,并不是這樣不好,只是這遠不如長期便秘后突然釋放來得爽。
以上本人鄙見,不足掛齒。
《三重門》讀后感 篇8
《三重門》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學生。如魯迅一樣,林雨翔正是韓寒本人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只但是稍加改變其性格罷了。
小說開頭介紹雨翔的“來源”,是一位小鎮中學的初中生。他在他父親的“教導”下,對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長于理科,于是參加了校文學社,在志同道合的馬老師指導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趕出來的作文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一等獎,可見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為了他能考上市重點高中,花盡了心思,找人為他惡補了一段時間,補課費就達五千多元,還不包括這樣那樣的補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學習上,除了學習,還在為了一個叫Susan的女孩“勞心勞力”。雖說如此,她也鼓勵雨翔努力學習,并說三年之后在清華園見。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個體育特長生,打了幾萬塊錢的紅包,跌跌撞撞地進入了市南三中。但陰差陽錯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無緣市南三中的門檻,與雨翔擦肩而過,雨翔后悔不已。擠進了高中后,但他的學習是每況愈下,幾門功課高高掛起了“紅燈籠”,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為了他才放下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錄取通知書,甘愿放下十分的題目。雨翔也只好無奈。
韓寒的學生生活也許就是如此,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輝暗淡的崎嶇生涯。也許只有如此,他才能寫下這么有哲理性的小說。從文中不難看出韓寒思想的超前,他對中國的教育有著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練、犀利、并帶有幽默性的言語,對學生生活的進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為什么韓寒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來的勇氣?哪來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覺到了自我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會變成另一副模樣,一切都會有另一種說法。
其實每個學生都就應對自我的學校生活有種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就像老師所說的中學生活多姿多彩,他們是過來人,他們與我們的時代已經不一樣了。他們對學校的感觸更多的還留在他們的那個時代。不會每個學生的學校生活都和老師說的那樣,不會每個學生都像一些人一樣有故事般的校園生活,其實說它枯燥,也不恰當,只但是是學生為了去更好的學校而給自我的一種負擔。中學生活就應給學生一種自我的見解,就應讓學生構成這種見解,無論是對是錯。這種見解都會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路中改變,在遇到了社會上的坎坷后產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認知。中學正是一個讓學生構成屬于自我的人生觀,社會觀等等的一個過渡過程,當我們踏上社會后會有新的認識,其實中學完全能夠不用這樣對學生熏陶,因為一個中學生的觀點不是那么容易被改變,如果有人輕易就會改變,那么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三重門》體現了不少現代學生的想法,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需要與時俱進,多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盡心盡責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三重門》讀后感 篇9
看了《三重門》后仿佛在回憶過去,而讀主人公林雨翔時,我感覺到了他性格有些跟我很相似。
正如后記中寫的:這就是生活。的確,在這本書里作者寫的都是實話,出自作者的肺腑之言,所有的語句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林雨翔表現出的是一個少年的狂傲、一段青春的不羈。也許這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年齡,十多歲的少年處在一個不安分的年齡,愛表現、愛出風頭、有一定的才華與能力,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贊美,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林雨翔想樹立的是一個獨立完全的自己。對于賞識自己而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仍然會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在現在看來也許這不能叫無情,而且這種名字為“現實”。
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處,父母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是父母把我們的飲食起居包辦了的。為了我們也許父母寧愿他們自己少吃一些,也不愿讓我們少吃。在這之中,可能會給我們造成無形的壓力。看著白頭發在父母頭上越來越多,受著父母充滿期盼的目光,一種肩負重任的感覺從心里涌了上來,于是不管怎樣也要把書本中的東西死記硬背,在班里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最終,在無奈之余的發泄被說成任性;一階段的失敗被認為是不求上進。一個家庭的喜樂也受于自己的支配,如果考上重點大學,全家喜上眉梢,今天去“新馬泰”,明天去“港澳臺”,而敗者卻可以讓整個家庭陷入死寂、無法自拔。
在此小說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道路上走著,告訴自己,自己總能發光的。
《三重門》讀后感 篇10
花開花落,人生起伏,卻總有一種東西留下永恒;品讀世態,體味生活,也總有一種東西記錄世間百態;繁華浮躁,樸素清明,同樣存在一種事物解析生活之理。毋需聲音,也不必宣揚,靜處一室,品讀一本好書,也許我們會體會很多,收獲不少。書味飄香,在讀書的氛圍中,思想升華,置身作家內心世界。
“80后”作家中我欣賞韓寒,不僅是他的文字,更因他的性格。初看韓寒的文字,覺得筆鋒犀利,一針見血(我先看的是他的《毒》,這是一本他前三本書的文摘集)。
讀《三重門》,我會為Susan與林雨翔的朦朧愛情所感動,甚至流淚。心心相通卻無以表達,朦朧愛情之美就在于朦朧。而對于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覺可惜。熱愛文學卻無以發揮,被其余學習所羈絆,與現實中的韓寒極為相似。或許它打動人的地方就在這兒,韓寒受同齡讀者愛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永遠是一個值得品讀的話題。
再讀《三重門》時先覺得這本小說很像錢鐘書的《圍城》,無論是文筆,還是整體基調,主人公林雨翔與方鴻漸驚人得神似,其中雨翔對Susan的感情又頗像《天龍八部》中段譽對王語嫣的癡情。這本書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主人公林雨翔的個性及為人處事的風格隨著小說的進行也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革。初中時的林雨翔性格溫柔敦厚,較為單純,學生氣甚濃;進入高中后雨翔性格中的鋒芒顯現出來,和錢榮爭得不亦樂乎,小說的風格也因此有所改變。小說和作者一起在成長,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感覺。林雨翔的變化或許是青春期使然,不知韓寒的青春期是否與雨翔相似呢?
掩書細想一下,感覺韓寒與錢鐘書的區別在于韓寒筆鋒更加尖銳,書中更多地展露出社會灰色的一面,并且不留情地給予鞭撻和嘲笑。這也許是因為寫作時代的不同,或者因為錢鐘書是一個儒雅的學者(人離書本近了,離塵世自然就遠了),而且他生性溫和;韓寒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曾經是),是臣服于現行教育體制的學子(包括我)中的異類,其中特深刻的思想如同一把利錐,直指社會。
三重門讀后感
林雨翔,一個原本平凡的上海初三學生,在進入市重點高中之后,處處受挫,甚至不斷地面對欺騙、失望、打擊,他無數次反抗、無數次被打壓,他想做得轟轟烈烈,瀟灑走一回,令所有人敬仰,然而他卻注定要平凡,無論做什么事,做到一半總有人阻撓,最后卻什么也沒有干成……
這便是韓寒所寫的《三重門》的內容,看起來仿佛平淡無奇,只不過是講述了林雨翔的學校生活,但是,卻是真實地表現了一個十幾歲青少年在學校里磕磕絆絆摔倒又爬起來的成長史。在反復閱讀中,我漸漸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影子。
誰說不是呢?看,林雨翔身邊的羅天誠和沈溪兒,盡管表面上總與林雨翔針鋒相對,但卻總以真誠的心去幫助他,為了讓林雨翔能好好地學習,他們不惜用善意的謊言卻欺騙他,甚至為了林雨翔,羅天誠動手教訓他人;還有林雨翔曾喜歡過的女孩SUSAN,為了幫助林雨翔,不惜舍棄自己的分數,只為與他在一所學校里就讀,雖未能如愿,仍一如既往地幫助他……這樣的患難之交,在現實生活中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
但是,文中的錢榮卻是要不得的朋友。他總是利用錢或是其他與錢有關的方法,硬是在班上爭得了一席之位,人如其名,以錢為榮,用這種方式結交到朋友,雖也稱是“朋友”,卻盡是些狐朋狗友。
我感受到了作者對每個人物都賦予了感情:對羅天誠他們是熱愛的,歡迎的;對錢榮這類愛賣弄的人是鄙視的;對學校老師和林父林母是無奈的……他們仿佛是活生生的,真實存在的人。這些也讓我對即將的初中生活有幾分向往,有幾分好奇,也有幾分的擔憂。
盡管書中沒有確切地提到“三重門”的含義,但我認為三重門指的就是“家庭,朋友,還有自己的心靈!當我們真正地理解它們的意義,并推開這三重門時,我相信我們所看到的,必然是精彩的人生!
《三重門》讀后感 篇11
《三重門》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已經微微泛黃了,我原本對于《三重門》沒有太多的興趣,它在書架上完全處于擺設狀態,但,從寒假時我無意看到書的序言的那一刻時我就對這本書有了濃厚的興趣,“啊,這本書的序是曹文軒寫的啊!”看完書的序,我長嘆一聲:“怎樣以前沒看到這本書呢,該死該死,曹文軒能夠對于韓寒所寫的這本書有極大的好評,那這必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了。”我放下了手中的事兒,開始閱讀這本書。看著韓寒的簡介我不由一驚,六門功課高掛“紅燈”而留級,這個韓寒是何許人?留級生的身份卻以一篇《杯中窺人》獲得了大賽一等獎!看完簡介我明白了,這本書是韓寒以自我為真實寫照而寫。隨后,我開始閱讀這本書了。因為對此書的濃厚興趣,我花了不到兩個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覺時看,早上起床看,甚至連上廁所時都會看,只要有時間我就會捧上這本書來閱讀。媽媽說:“你這么如饑似渴的看書,真是少見啊。”
這本書寫了林雨翔一九xx年到20xx年的事兒。林雨翔善于文科,父母為了讓他能夠考上重點中學給他買補品,報補習班,但他沒有考上,而在父母的“努力”下,林雨翔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市南三中……
讀后,我感嘆道:“難怪曹文軒會給出如此好的點評,這本書完完全全的道出了生活。”我認為,韓寒的筆,十分的尖銳犀利老成,倘若我不看作者簡介,我還以為韓寒是位老爺爺,誰讓他的文章那么悲觀和犀利呢?有好多句子都讓我驚訝,這還是一位年幼的韓寒嗎?怎樣這么悲觀?我記得有一個句子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要死的時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愛,什么恨,都是棺木上的一縷塵埃,為了一縷塵埃而辛苦一輩子,值嗎?還有一句是這樣的: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了。這本書中的好句段多得數不勝數,記得結尾處講到:走還是不走呢?也許放開這紛紛擾擾自在一些,但不能放開——比如手攀住一塊凸石,腳下是深淵,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的流血,不明白該放不該放,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里。他所寫的每一句話都好深奧,讓我一會兒明白一會不明白。他還在后記里提到‘將一句話謹獻給所有正春風得意或秋風不得意的人們,十分平凡,但你必須要堅信自我: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我想他這最后一句話必須鼓勵了很多人吧,或許他也鼓勵了我,對啊,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盡管我很平凡,但我相信以我自我的努力必須會發出閃閃金光!韓寒他就是一塊上海大金子。在書里面的一頁我發現了這句話:我
這輩子說的最讓人無從反駁的話就是被子不用疊
——本來就是要攤開來睡的——然而這是第一個被人反駁掉的。懂么,這是規矩。我們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規矩。被子是攤開來睡的,這句話還真是那么個樣貌,悲哀是因為規矩,這句話把我帶入了迷霧,第一句我還能夠明白,而后我就似懂非懂了,他的成熟真的好不貼合,或許是因為他那幾門功課的“紅燈”照亮了他的前程。
我夢想著自我也能夠成為韓寒這樣文筆極好的人,我認定:我是金子,有那么一天我會發光的!:
《三重門》讀后感 篇12
《三重門》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學生。如魯迅一樣,林雨翔正是韓寒本人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只但是稍加改變其性格罷了。
小說開頭介紹雨翔的“來源”,是一位小鎮中學的初中生。他在他父親的“教導”下,對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長于理科,于是參加了校文學社,在志同道合的馬老師指導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趕出來的作文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一等獎,可見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為了他能考上市重點高中,花盡了心思,找人為他惡補了一段時間,補課費就達五千多元,還不包括這樣那樣的補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學習上,除了學習,還在為了一個叫Susan的女孩“勞心勞力”。雖說如此,她也鼓勵雨翔努力學習,并說三年之后在清華園見。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個體育特長生,打了幾萬塊錢的紅包,跌跌撞撞地進入了市南三中。但陰差陽錯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無緣市南三中的門檻,與雨翔擦肩而過,雨翔后悔不已。擠進了高中后,但他的學習是每況愈下,幾門功課高高掛起了“紅燈籠”,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為了他才放下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錄取通知書,甘愿放下十分的題目。雨翔也只好無奈。
韓寒的學生生活也許就是如此,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輝暗淡的崎嶇生涯。也許只有如此,他才能寫下這么有哲理性的小說。從文中不難看出韓寒思想的超前,他對中國的教育有著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練、犀利、并帶有幽默性的言語,對學生生活的進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為什么韓寒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是什么支持他?哪來的勇氣?哪來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覺到了自我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會變成另一副模樣,一切都會有另一種說法。
其實每個學生都就應對自我的學校生活有種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就像老師所說的中學生活多姿多彩,他們是過來人,他們與我們的時代已經不一樣了。他們對學校的感觸更多的還留在他們的那個時代。不會每個學生的學校生活都和老師說的那樣,不會每個學生都像一些人一樣有故事般的校園生活,其實說它枯燥,也不恰當,只但是是學生為了去更好的學校而給自我的一種負擔。中學生活就應給學生一種自我的見解,就應讓學生構成這種見解,無論是對是錯。這種見解都會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路中改變,在遇到了社會上的坎坷后產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認知。中學正是一個讓學生構成屬于自我的人生觀,社會觀等等的一個過渡過程,當我們踏上社會后會有新的認識,其實中學完全能夠不用這樣對學生熏陶,因為一個中學生的觀點不是那么容易被改變,如果有人輕易就會改變,那么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三重門》體現了不少現代學生的想法,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需要與時俱進,多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盡心盡責的把工作做到更好。
《三重門》讀后感 篇13
讀讀停停,三天的時間我終于讀完了這篇聽聞已久的小說--《三重門》。慚愧的說,最早知道這篇小說的名字,是在《征途》游戲的答題活動里。題目是這樣的:韓寒于初中時寫的----《三重門》體裁是A小說,B散文,C詩歌,我猜一個,選A,于是答對,多了一分。
讀完整篇文章,不得不從心里佩服這個比自己小了好幾歲的人。在他的小說前,我仿佛卑微的小草不幸被大樹遮住了陽光,這時的小草還會在乎大樹比自己年輕么?
以前打死我都不信,十多歲的小屁孩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而現在,不用打死我我已經信了,事實擺在眼前,不是么?
這時的韓寒,該是有一舉成名或是要把多年積在心頭的感想一股腦兒的寫出來吧?于是我們有幸見到如此之多的恰當得如六月天里吃上一條雪糕般舒服的比喻。還好自己平時博覽群書,學富差一點五車,不然還真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不過我覺得比喻有點多了,吃了幾根雪糕之后,暑意已消,再多吃的話,可能會拉肚子的。
看著這篇小說,不經意的想起了小妹,她的文章里,似乎有著韓寒的影子……有機會一定要問問她是不是讀過《三重門》。如果沒有,韓寒可能又要大笑了----有人不要錢幫他打廣告,他能不樂嗎?不過一想到他一定不會在乎這樣的廣告,心里不禁又黯了一下。
寫了這么多,似乎跑題太遠了(看,這就是與名作家的區別與距離之所在)言歸正傳,因為我覺得我的這篇文章快要寫完了,再不回歸可能就沒有機會了。韓寒像一條蛔蟲,似乎知道我的所想,用他的筆,將我好多好多想寫寫不出來,想說又不能完美表達的話,只用一篇文章就做到了。現在天氣這么熱,弄得我現在又想吃雪糕了。
不過看完之后,我開始有些討厭小說這種體裁了------非得要這樣結尾么?懸念還是……真希望他這樣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