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精選12篇)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1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后一個集傳統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2
勤儉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則待鄰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舊”,曾國藩不僅僅以身作則,寧窮不貪腐,還為身邊人樹立了榜樣,立下了規矩,持續清貧。正因為在朝為官,就更要寬人嚴己,更要約束親戚鄰里,做到了慎微,慎獨,慎權。家書箴言,放之于當世,多少領導干部倒在反腐利劍之下,皆因沒有管好自己,沒有管好身邊人。
勤儉自持,是家興之基,更是國強之本。自從黨中央倡導節約以來,全國人民用心行動,僅“光盤”行動,每年在餐桌上節約的脂肪量可達800萬噸,相當于1500萬噸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視為微不足道的餐桌殘余卻能減少每年1000多萬噸的大豆進口。以小見大,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僅僅將節儉之風興起于一時。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禮貌的這天,我們黨員干部有職責更注重勤儉自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為干部。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3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愿意做一個失敗者。對于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就應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此刻:為人表里一致,內心的一切都能夠公之于眾。有恒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己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為歷史能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恒心。“恒”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就應如此。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4
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多因紈绔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說他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是很準確的。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5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于當天的日記里,對自己的錯失,毫不留情,并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到達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但是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們用心地應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里,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于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對自己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潛力和素養,應對世界。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6
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盡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7
日前,在大班家長講座上,西津小學汪寧老師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資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內涵,結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解讀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從而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幫忙孩子平穩過度。其中對家長的言傳身教進行了風趣幽默又一語中的的講評,指出了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習慣的力量、品質的培養、身教勝過說教。
《曾國藩家書》中也指出:“至于擔當大事、修身齊家全在明強二字”;“教兒女輩,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曾國藩出將入相被后世譽為“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在家書中有多篇涉及對家人的關懷備至、對晚輩子侄的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從正面勉勵督促子侄用功讀書、謙遜做人。后代中出現了曾紀澤、曾廣鈞、曾寶蓀、曾憲植這樣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惟愿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恒”、“教訓厚被子地,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家書主旨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實用價值。也對家長、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帶給了借鑒和參考。帶給給孩子一個溫馨民主的家庭氛圍,重視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養,給予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8
關于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關于他的家書,卻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最后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毀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個性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資料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能夠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個性是曾國藩對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范。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9
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夠做官,此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后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復雜多變社會的潛力,缺乏成就事業所務必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后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于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升華,為他日后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扎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里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后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得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成就的大小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10
做人當自強,而不是與人爭強。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據典,歷數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強斗狠。“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者,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炯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這倒讓我想起由楊絳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里的一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不與人爭,不是不求上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隱忍,一種自我保護。“勿各逞己見”不是沒有主見,而是一種“謙謹”與寬容。
曾國藩一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他在致諸弟的信中反復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恒心。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為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從讀書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
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能夠處樂,能夠處約,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為了讓孩子透過考試入“仕途”,為自己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規劃和沒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潛力,不能不說這已經成為社會的悲哀。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11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400字 篇12
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能夠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個性是曾國藩對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范。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回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超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梁,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這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么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