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項精進讀后感對工作(通用3篇)
六項精進讀后感對工作 篇1
這個階段品讀了《六項精進》,它給我總體的感覺還是闡述對于個人的行為規范,這本書中所說的道理和我們中國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一些傳統道德規范、精神瑰寶是一致的,六項精進讀書心得。然而,恰恰是這些最質樸、最純粹的東西似乎卻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里逐漸逝去······
讀《六項精進》,我們就要試著拾起這些看似淺顯但卻無限深刻的人生法則。
六項精進,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修煉,是企業領導者搞好企業經營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素養,也是收獲美好人生所必須遵守的最基本條件。短短六條,稻盛先生對京瓷的員工,苦口婆心地說過無數遍。修煉人生的“六項精進”中的頭條,便是“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持續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完馬拉松。
有道是努力者自有天助,這是稻盛先生八十年人生不變的信條。但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的人,他們無不在拼命地工作。就像稻盛先生所說的,當你全身心專注于自己從事的工作,達至忘我的狀態,那么你的這種強烈的愿望就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你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而往往偉大的創造力也都來自于這努力之后的靈感一閃。反映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也就是每天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忘我的投入。
第二條就是要謙虛,不要驕傲。人容易驕傲自滿,這是人自身的一種劣根性,特別是在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可是,古往今來,最后的勝利者總是那些虛懷若谷的人,他們很智慧,懂得學無止境,人外有人,他們懷有廣大的胸襟格局,在他們看來,眼前所取得的所謂成就根本就微不足道。其實,我們中國自古就有滿招損,謙受益的傳統美德,所以不管是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懷著一種謙恭敬畏的心態,才能不斷進步。
第三條是要每天反省。圣人孔子每日都要三省吾身,更何況是我們呢。只有每天對于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不斷總結反思才能夠每天精進自己,這樣通過時間的積累,小精進積累多了就能大進,小成功積累多了就是大成功。來到現在的崗位,關于這一點我覺得自己還是改變很多,現在的我,在每天工作結束回家的路上我就會想想今天發生了什么,自己做了些什么,有哪些人和事我沒有處理好的,以期于后續的改善、精進。而在正式上崗之前,我基本是沒有什么反思的,每天都渾渾噩噩,好似消磨青春。即使偶時被他人的故事所打動,但是也無法做到堅持。
第四條就是活著就要感謝。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很重要,很多人會說,但很少人能夠做到。舉例子來說,當一個朋友每次都幫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覺得什么,把它當成是一種習慣,然而如果突然有一次那個朋友確實也是有難處而幫不了我們的時候,這時往往在我們心里的那種習慣可能就被打破了,會埋怨。其實殊不知別人幫我們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可能起初的時候我們也會感謝,但是久而久之就忘了初心。試想我們生于天地間,須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如我們要感謝父母給予生命,感謝有難時身邊朋友的鼎力相助,感謝老師曾經的悉心教導等等···總之,要感謝出現在我們生命中所有的人和事。
第五條是積善行,思利他。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在當下的社會里很多人還是很難做到的,甚至很多人走向邪惡,甚至樹立一種強盜邏輯,他們總是盤算著如何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根本不顧及是否傷及他人的權益。而每每出現問題的時候,又總是絞盡腦汁要怎么撇清關系、回避責任。因此,我們要多讀書、多實踐、多與好人交往,在工作與生活中要經常嘗試換位思考,經常思考如何平衡自己與他人的利益,不斷改變自己,最終做到積善行,思利他。
《六項精進》中最后一條就是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其實這一點我更多的理解為不要被過去的事情所牽絆,不管是開心還是不開心的事,過去只是人生的一種經歷而不應該是負擔,人生需要向前看。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尤長。作為年輕人,我們要相信美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要迎接的挑戰與考驗也還很多很多。讓我們常懷謙虛之心、反省之心、感恩之心、利他之心,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與生活中去多磨礪自己,讓我們歷經世事蒼蒼,體味人情冷暖,讓我們在陽光與風霜的交織中不斷精進、前行。
六項精進讀后感對工作 篇2
知行讀書會,知之真切于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所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是謂之真知。 從而,心理合一體,知行并進之功。
很多人常常問自己,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哪么通過讀這本書,我想我的心里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弄清楚“做為人何謂正確”它將是尋找人活著意義的一個開始,一個人生旅程思想認識上的開始。
之后你需要為你的所領悟的意識付出努力,并且是“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成功總是青睞于那些有準備的人,“有準備”我認為可以引申為“時刻努力著”。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當別人在家里玩電腦、看電視的時候,你在讀書學習,爭取更上一層樓;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遇到困難時,當別人都退縮了,你卻仍然在咬牙堅持,勇往直前;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時,別人都放棄了,你卻毅然挑起重擔,實現人生的再一次升華!這就是“時刻努力著”,這是一種習慣,一種素養,一種內涵。他要求我們從不回避困難,也從決不輕言放棄。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大家都在努力著,今天也許我們還是公司骨干,明天可能就會因為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而被公司淘汰,這就是競爭的殘酷性。每個人都在付出自己100%的努力,想要成功,就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今天我勝任著財務部副經理一職,不是說這是什么成就,但相對來說能夠走到這一步與自身的付出還是有很大關系。記得第一份工作就是財務審計員,當時一同去實習的30個人里有10多個是學財務專業的,但是職位只有一個,而我不管是個頭還是成績都是排在后列,但是為了得到這個職位,我付出了比其他30個人更多的努力,其實也并沒有多做什么,就只是平時訓練時在教練給的基本任務上多做1到2個,抱著我只要比其他人強一點點的心理,一直堅持了一個多月,終于公司選擇了我擔任了這個職位,當時的人事部經理告訴我:“選你,并不是因為你最優秀,而是因為你最努力”,自此我便踏上了財務職業生涯,心得體會《六項精進讀書心得》。只是后來坐上這個職位后,有些虛榮心,在其他同學的羨慕中沒能及時調整好心態,也就沒有哪么努力的付出了,這也就是我現在經常在想如果我能夠一直堅持努力付出,哪么今天可能還會有更大的能力,能夠勝任更重要的工作。
所以說,在得到些許成功時,我們需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也就是說“要謙虛,不要驕傲”
謙虛是一種態度,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一定能堅定自己的態度;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提高自身修養,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為人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謙虛。從上小學開始我們就學習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但卻很難做到;剛開始來華銀的時候酒店各項結構都不是很健全,各種管理方式、方法就不按正常套路出牌,一時覺得自己還比較專業,與人交流、溝通時總是過于自我,不夠謙虛,所以在工作中總是遇到障礙,但自從公司各位家人、大哥、大姐的包容和教導后,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因此也慢慢的融入了集體,工作也越來越順心。
所以說,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的海洋,都是無際的天空,保持謙虛能讓我們正確處事,熱情關心別人的利益。也能促使我們更有自知之明,讓我們能以誠待人。謙虛,它意味著不為個人的欲望所動,堅持做正確的事;也意味著不吹噓,不驕傲,不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謙虛是尊重的基礎,它讓我們努力做到相互支持而不彼此奉承,各抒己見又不出口傷人,相互鼓勵又不屈尊俯就。謙虛還能培養慷慨、忍讓和寬容。謙虛的人還擁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特點:真心尊重他人,踏踏實實做事,誠心誠意為他人辦事。謙虛、待人真誠的人,是一個可以值得信賴的人。
成功而謙虛的人,永遠都不會被社會淘汰,永遠都會受到世人尊敬。但你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個人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可以獨自成功。稻盛和夫這樣一個成功企業家背后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他的企業為他默默付出;二百多年前的著名科學家牛頓背后有數以百計的老師為他輔導過,很多企業為他的研究助資過;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毛澤東背后都是有千萬革命先烈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算是個人,哪么也要好好想想,如果沒有先輩們的付出、沒有父母的養育,哪么也不可能有今天活生生的你。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是活著就要感謝。
對于我個人來說,從出生的哪一刻到現在,首先要感謝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嬰兒時期父母為了你的奶粉錢,省吃儉用、辛苦了一天還要半夜被你吵醒,但也毫無怨言;3歲上幼兒園,又哭又鬧天天接送,夏天怕你熱著、冬天怕你凍著;初中擔心你學習成績不好,除了找家教每天晚上還得陪你寫作業,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時間;18歲后第一次出社會工作,又擔心你受不了苦,不會說話做人被企業開除,天天打電話耐心疏導;終于長大成人,工作穩定事業有成,又開始操心你的人生大事。從小到大對你的愛從來都不曾停止過。
其次,需要感謝的是給予你第一份工作的人,他給予了你事業中的第一個起步,無論你今天有何成就,如果沒有這第一步的開始,絕對不會有今天的你。
再就是,與你生活在一起的所有朋友、同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為你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他的協助。善也好、惡也罷,無論你的生活有怎么的起落,你人生的歷程都離不開他們的從旁參與,因為有了他們你的人生才精彩。
佛曰:種善因、得善果;一切感謝的方式都應以善基準;哪么什么是善:善是指其性安穩,能于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己和他人利益之白凈法。與不善、無記(非善亦非不善)合稱三性。其中,善為白法,指清凈之意,不善為黑法,指污濁之意。廣義言之,“善”指與善心相應之一切思想行為。要我說,善就是書中所說的利他之心,并以形動來支撐。——積行善,思利他。
也許有人想:“我自己也富裕,平時工作也很忙,沒錢又沒時間去做行善,對于思利他,如果什么都為別人著想,什么好的都給別人,方便的都留給他人,哪自己還不會累死去哦”。但要我說,這個很簡單,首先做好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不觸犯國家的任務法律你就是在做好事,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因為你沒有浪費社會資源,沒有讓國家因為你的形為付出代價。其次,在此基礎上如果你有更多的能力去幫助其他人,哪怕是下雨天為他人撐一傘,炎炎夏日為他人準備一杯涼茶,又或是不與人爭執、虛心請教、耐心教導。這都是一種善,也是一種利他。
善和利他也可以理解為“ 包容”,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上,人難免不會犯錯誤。而往往這個時候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指責。對于一個承受能力強、思想認識高的人來說,也許沒有太多影響,但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圣人,能達到這個思想高度。一味的指責除了讓已經愧疚的心更加愧疚外就只會讓人產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事物發展。但如果,我們能的換個方式,站在對方的角度試著去理解他,同時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幫助他找到問題的原因,甚至于用對的方法做給他看,我想這又會是另一個結果。
但善也分大善小善,因一時之善借錢給他人賭博,雖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卻助長了不良之風。小時候疼愛兒女,不讓他做任何事情,處處隨了他的意,不讓他受一點委屈,雖然童年會過得很好,但卻讓他長大后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所以說,做善事,做好事,也需要再三思良,不過,要確保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都絕對正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每天都要反省。在忙碌的一天結束時反省一下自己今天的言行舉止,做得好的以后繼續,做得不恰當的次日及時調整,以免錯過了最佳時機。
自我反省其實就是一種謙虛的表現,它能夠及時抑制“自我”,讓“真我”得以展現。
人是一個有惰性的群體,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找各種借口、理由讓一個事情一拖再拖,其實并不是因為很困難更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要克服這個惰性我們就必需經常自我反省。我們需要反問自己:“我的事情真的很多么?真的沒時間來完成這項任務么?”“我是真的不會做這個事情,還是我只是懶得去做?”“我在拒絕這個任務的時候是不是會給他人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我的言行是不是最合適的,有沒有給他人帶來煩惱?”“我是不是還可以將這個事情做得更好?”
我相信只要你在意識中開始自我反省,哪么在行動上你才有可能會改變。一天改變一點,長期以后,自我的能力、靈魂將會一次次得到提升。
當然,自我反省,并不是自尋煩惱,不是讓你對一件已經注成的錯誤長久自責,而是讓你正視結果,找到失敗的原因后及時補救,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不要讓自己有感性的煩惱,讓自己總是沉迷于過去失敗中、自責中,否則,只會讓自己的人生就此中斷。
要我說,《六項精進》這本書,是將人如何正確經營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詮釋;首先告訴人們要從意識上知道做為人,何謂正確,找到正確的目標后為此付出不亞于任務人的努力,取得成功后要謙虛,不要驕傲,還要經常反省,及時回歸正確的道路,更要感謝使你取得成功的每一個人,并以利心之心、善的形動回報每個人或社會,就算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有所失敗也不要過于糾結、過于自責找他原因后就應重新開始,不要讓自己深陷感性的煩惱中毀掉了人生。——一個完美良性的人生循環。
六項精進讀后感對工作 篇3
在閑暇之余總會翻一翻稻盛和夫老先生的《六項精進》,雖然這是一本可以歸類于企業管理的書籍,但是我卻在書中讀出的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讀《六項精進》給我更多的感覺是在和一位飽經風雨的平易近人的老人家聊天,聽他用最通俗的語言向我講述最深奧的道理。這是這本書最大的特別之處。以往的書籍作者恨不得用最高級的詞匯,最華麗的修飾來裝點自己的作品。本書卻反其道而行。書籍本來就是傳播知識,啟迪人生,洗滌心靈之物,如果把書籍寫的非常坳口讓人費好半天才能理解甚至無法理解,那豈不是違背了書籍的本質?所以我特別喜歡《六項精進》這本書通俗易懂的言語風格。
其次,我正好學習會計雙學位,自然而然也就學習了周三多先生的《管理學》,所以對企業管理也有一些自己的認識。《六項精進》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講同樣是本不錯的書籍。書中只是把很多專業的經濟學名詞替換成我們更容易理解的日常用語,卻更好的把企業管理的方法教授給更多的管理者。
《六項精進》的第一項“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第四項“活著,就要感謝”;第五項“積善行、思利他”運用于企業管理分別不就是指企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努力經營好企業;然后還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在《六項精進》中學習到的做人的樸實又普適的道理。第一“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提醒我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工作中都必須不懈的努力,只要努力才會有收獲,要想成功,只有更加努力。第二“要謙虛,不要驕傲”,這更是被我們重小就提在嘴邊的話語,但是真正捫心自問,自己真的做到了嗎?沒有。因為以往謙虛只是一種口號罷了!但是在本書中卻是實實在在的而又不失委婉的告訴我“滿遭損,謙則溢”。第三“要每天反省”不正是《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嗎?反省不僅僅是局限于反思自己的言行,它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和做人的態度準則,只有經常的反省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第四“活著,就要感謝”,要求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懷著感恩之心,自己就會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好,就不會因瑣事煩惱。第五“積善行、思利他”。佛語云“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須知今日因他日果,今日果他日因”,我們要時常行善,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好人終究會有好報。第六“不要有感性的煩惱”。人生在世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是極為正常之事,把它們都當成一種人生的體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放平心態,坦然受之。切記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和學習中,心平氣和也許會有另一番天地。
愈是讀《六項精進》愈是喜歡這邊書,越覺得他有大道理。而我卻只能粗淺的一窺。以上就是我最近的心得,肯定有各種缺陷不足,不過貴在真實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