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精選12篇)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1
我讀過很多書,但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還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會引起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在《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時,就非常孝順父母。每當夏天,他總是先把枕席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休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種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記得我四歲時發高燒,晚上睡覺時總是不停地蹬被子,爸爸為了我,竟一夜都沒睡覺,一會兒摸摸我的頭,一會兒給我物理降溫,每當想到這件事,我就能體會到父母愛的偉大。現在我有什么好吃的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吃,等他們吃完了我再吃。爸爸媽媽吃完后,總是不忘說一句:”盼盼,你長大了,真棒!“
我愛這本書,喜歡書里的精神和智慧。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2
聽我爺爺說,我的太爺爺的那個年代私塾先生都很有文化。太爺爺那個年代還沒有我,所以他們不能教我讀書認字,可是生活在現在的社會我也可以做像他們那樣的有文化人,那就是我也要讀很多書。
這天我翻開一本叫《三字經》的書,里面每句話都是三個字的短句,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以前我都是在電視上聽到過,今天我也讀了這本書,很有用,里面有很多為人的道理,還有歷史故事,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是講的孟母三遷的故事。還有“融四歲,能讓梨”就是說孔融讓梨的故事。里面還有很多關于要我們好好讀書的話,爸爸要我向里面的人學習,這樣以后才有出息,爸爸還說:“玉不琢,不成器”、這也是《三字經》里面的句子,真是太有用了,看到這本書我真的很高興,我在里面學到太多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比我弟弟看那些動畫片的書更有好處,我要好好的讀這本書,等以后我會了也要跟爸爸一樣教教我弟弟讀《三字經》這本好書,讓他也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
爺爺說以前這本書是教學生的。大家都很喜歡《三字經》,我也很喜歡這本書。
我還要繼續努力看這本書,要讀會,因為里面有好多字我還不認識呢。也有很多話我看不懂,要爸爸和媽媽告訴我才知道,我要自己讀會這本書,就不會占有爸爸媽媽的時間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了。
平時我們做家長的工作忙,沒有時間和自己的孩子溝通,這回通過這樣的一個跟孩子一起讀書的機會,我們也感受了很多,也對做家長的教育子女有一些感悟。
這次我們家的汪欣褀要我教她讀《三字經》,其實在教她的過程中也在教育咱們做家長的,《三字經》里講到五代“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我們做父母的哪個有不是這樣的想法呢?人家五個孩子尚且教育成才,更何況我們兩個呢?這是我們做家長思考的問題,在日后教育小孩這個問題上是否要好好的反思了。
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就是一個共同學習和互相交心的機會,也可以獲取孩子們成長的信息,最后感謝老師們給我們這次機會。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3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古代只要有受過啟蒙教育的人都熟知此書。但是,對于現代的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它既熟悉又陌生,說它熟悉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三字經》這部經典,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說它陌生是因為人們對“人之初,性本善”之后的內容“性相近,習相遠”已不多,“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更是少數,何況是全書通讀,全面了解呢。有幸的是,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播出了解《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及同名圖書。借此得以全面了解〈三字經〉這部經典著作。以下是我讀此書的一些摘錄。
三字經的篇幅少,只有三千多字,但以最簡單的語句,最凝練的方式,把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所集聚下的最重要的哲學智慧、倫理道德、知識,匯聚在一起。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這十二個字,反映的是儒家學派關于人性本質的哲學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4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小學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后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媽媽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媽媽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媽媽看了,說: “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很高興。于是,他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后他成了一個小偷,還犯了大案,要被處死。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說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上去,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卻說:“媽媽,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里繡花針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媽媽,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5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 一部蒙學著作,到到現在已經家喻戶曉了。它三字一句,每一句都有著不同的含義,讓我們體會著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一塊玉的質地很好,但是如果不經過玉工的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看,就是這幾個普普通通的 字就體現出了不同的含義,不同的道理。
三字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有一個個民間故事組成的。像”融四歲,能讓梨。第于長,宜先知。“就向我們敘述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講的是: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四歲時他就懂得謙讓之禮。一天,他在一筐梨中挑了最小的,把剩下的留給了哥哥們。人們問他為什么?他說:”我是小弟之輩,年紀尚且幼小,自應取小,犯上,不妥。“
三字經不光要背,還要體會每一句話的人生哲理那樣才會有不同的意義。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6
聽說三字經上有一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好,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意思大概是: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的,天賦也相近,只是后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和智能才會慢慢形成很大的差別。如果對小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善良的稟性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幾句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打動了我,讓我感到人是善良的,如果不嚴加管教,就會變壞。
記得有一次,我上幼兒園,下課了,有一位同學看見同學不在,就偷她的東西。中午吃完飯后我就跟他說:“你沒聽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而他回答說:“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呀。”我說:“也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保住一個人的善良本性,必須加強教育,包括良好生活環境的影響。這種教育,又必須從幼兒園、小學開始。”最后,這位同學終于把缺點改了,成了一位優秀的好學生。而且他不但主動承認是他偷的,還受到了大伙和老師的表揚,丟失東西的同學也原諒了他這種不好的品德。
我感受到人的善良是自己創選的,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加強教育,自己管好自己,多幫助同學。
我以后要善良,不被生活環境影響,要想善良,就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7
今年的寒假作業里有要求誦讀國學經典,我和媽媽在書店里買了《三字經》。以前也背過其中的幾段,也不是很有興趣,但拿起這本書時,我發現里面內容豐富,讀起來瑯瑯上口,還有明確的注釋和小故事,里面含意無窮,有些故事讓我很感動。
“香九齡,能溫席。”在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小女孩,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她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今年也是九歲,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不用幫忙,有時還會對媽媽發點小脾氣,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也需要媽媽幫我檢查。雖然有時候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是出于好玩……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把大梨讓給哥哥弟弟吃,小的留給自己。這是我們這些獨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們在很多長輩的呵護寵愛下成長,所以養成了唯我的性格,很少懂得謙讓,特別是同學之間。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同學之間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相互關愛,有事情相互謙讓,就會少很多的爭執。
《三字經》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一篇又一篇的寓意能增進我們的知識和見聞;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請和我一起去讀讀這本好書吧!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8
我讀過《三字經》之后,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而且也讓我感到有些后悔,那就是“融四歲,能讓梨”。這是個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買梨回來,哥哥們總是一哄而上,你爭我奪,都想挑最大的吃。只有孔融不爭也不搶,每次都排在后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買了梨回來,讓小孔融先挑。可他還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問他:“有那么多大梨,你為什么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我是弟弟,當然該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歲。讀過這句話,了解了這個故事后,我感到后悔莫及,因為我知道,每次父母買回好吃的,他們總要第一個先想著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卻怎么也想不起他們來,而且每次我吃的好東西最多最好,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卻吃壞的、酸的、不好的。現在我都十歲了,怎么還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家里,每個人都讓著我。吃飯時,把最好吃的讓給我;看電視時,想看哪個頻道也是我說了算;過年買新衣服,給我買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會欣然接受。一家人圍著我團團轉,就連奶奶也一直關注著我,盼望我更加聰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絕了。奶奶年紀大了。過年時,許多親戚朋友來看望她,總會給她帶許多水果、補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后,奶奶就向我招招手:“來,來,給你吃!”邊說,她邊拿起身旁的某樣東西塞到我手里。原來,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后便“噌——”跑開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經十歲了,我搶過餅干就往奶奶房里跑,我要把它讓給奶奶。“奶奶,奶奶!”我大聲呼道。奶奶見我捧著剛才的餅干來到房里,很疑惑:“孩子,你怎么了?這餅干不好嗎?”“奶奶,這餅干很好吃,但我要讓你吃。”“為什么?”“你是長輩,晚輩要孝順長輩!”“孩子,奶奶不愛吃才
給你的。”奶奶笑道。“胡說!”我大喝一聲,“你愛吃的,你一定要吃。”說完,我跑出了門外。關門時,我聽到奶奶小聲說了一句:“我孫子長大了!”我站在門外,做了個鬼臉,笑著說:“奶奶,我要學會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其實謙讓也能使人感到快樂。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在家庭中,讓出的是親情;在校園里,讓出的是深深友誼……同時,我也覺得《三字經》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那種精神,把好的先讓給別人,多一份謙讓,也就多一份關愛。讀過我的感受,你們難道沒有這種想法嗎?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9
從爺爺的書架上,從爸爸的箱子里,從學校的書堆里,我都能發現一本書,那就是——《蒙學經典》。其中有《弟子規》,有《千字文》,有《百家姓》。我最喜歡其中的《三字經》了,因為它讀起來簡單,上口,還能輕易讀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我愛讀。
記得《三字經》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它的意思是:戰國的時候有個叫蘇秦的學生,他讀書時為了防止打瞌睡而把頭發吊在房梁上,困倦時便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沒有老師教誨,而是靠自己勤奮刻苦。他的家里很貧窮,但是他并沒有放棄或停頓過學習。這種做法我覺得有些不合道理,但是這種精神卻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從歷史學家到政治學家再到科學家的經歷來看,沒有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是不愛學習的。想想自己,我學得十分慚愧,和他們相比我可差遠了,今后我要學習古人們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我記得還有一段對我記憶猶深: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它的意思是:漢代的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我們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從孔融讓梨里我受到啟示: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尊敬兄長開始,培養我們的愛心,要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人的溫暖,我們要懂得謙讓,我覺得謙讓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它可以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和諧。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懂得謙讓,不能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人與人之間應和諧共處,這樣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三字經》不僅僅是一本書,它還是文化的寶藏,是智慧的結晶,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必將源遠流長。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10
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千百年來積累的精華在國學之中蘊含。古時垂髫小兒皆從《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開始入門,故而,攜子共讀《三字經》成為小兒學習國學的開端。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所以教育要趁早,家長在一言一行之中,教他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惡,教他作一個勇敢的人、積極向上的人、充滿愛心的人。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教育子女的準則,讓小兒在健康成長過程中養成優良的品質,它包括:善良淳樸、百折不撓、知書達理、尊師重道、孝敬父母。如果為人父母者都能以次為準則教育子女,那么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充滿愛和和諧的,而少了許多欺騙和不信任。讓我們共同努力吧,未來我們孩子的未來!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11
我讀了《三字經》,讓我收益不淺的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如果不嚴格教育孩子,即使再好的品質也會逐漸改變。教導子女的關鍵,在于要求他們專心致志,持之以恒。
我還從書本中唐伯虎拜師學藝的故事中知道了父母為什么嚴格要求我,只有嚴格的要求,不斷的學習,不斷努力,學而不厭。才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因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要向唐伯虎學習,在以后的學習中,上課認真聽講,仔細完成作業,多看課外書,爭取更上一層樓。
讀三字經有感優秀作文 篇12
三字經的每一句當中,即便于記誦,又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有幾句使我心曠神怡。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想想如今,有的小學不好好上,到外面瞎混,一上了初中,學校都不要他,他只能出去打工。可他長大了一事無成,看看別的同學都有了自己家的公司,他到現在才后悔已經晚了。
還有一句,就是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意思就是當時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女子之間要相親相愛,夫妻之間要和順相處。想想如今,夫妻如果過不下去就要離婚,還談什么和順,要不就是因為一件小事而吵架。真是不應該呀!
三字經,一本被人稱之為“若能句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它洋溢著儒學教育的氣息,全篇以孺子思想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