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讀后感(通用12篇)
《烏塔》讀后感 篇1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特殊的課文——《烏塔》。
課文以記述與對話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小女孩,雖然她只有14歲,但是,她還是勇敢的一個人獨自游遍了歐洲的故事。自從學了課文后,我的心里久久沒有平靜下來,一直在想著自己的表現。假如說,我們要去大夫山玩,那么,準備出發時,我的第一句話一定是:“爸爸媽媽,水倒好了嗎?”“爸爸媽媽,行李包準備好了嗎?”等之類的話語。這時再想起來,覺得實在不應該。
在我學習完課文后,我想到了我們中國母親與外國母親的區別和不同。
中國的父母,給孩子很多愛。這些愛卻大部分是溺愛。而外國的父母,也給了很多愛給孩子,但他們更多的是讓孩子獨立自強,無私的愛。于是,在這兩種教育方式下,我們中國孩子和外國孩子也擁有了巨大的差別。中國像烏塔這樣年齡的孩子有很多,但是,要是告訴他們要游遍中國時,肯定一個也不敢,更別說去游遍亞洲了。這時,就清清楚楚地證明了,外國的孩子比中國的孩子獨立的多。
我多希望,中國的所有父母都來看一看這篇課文,改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讓我們中國的孩子扔掉那可怕的依賴性,學習那值得贊揚的獨立自強,以及對生活的熱情。
《烏塔》讀后感 篇2
我慢慢地讀完《烏塔》,課文中烏塔那么熱情,開朗,自立能力強的好品質深深地感動了我。課文主要講的是一個德國小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游歷歐洲的故事。
當我讀到“這次趁暑假游歷歐洲……當然。”她很自然的回答道。烏塔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是多么的強啊!再看看我,都上小學四年級了,還因為別人說:“一般鬼都是在晚上吃小孩。”而不敢單獨睡覺,都這么大了還和爸爸媽媽一起睡。說起來真是慚愧呀!
烏塔說:“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游路線和日程……”我覺得這是一個多么有計劃性的小女孩,她每到一處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以便遇到困難時請求幫助,為了不讓父母擔心,還給家了寄張明信片。哪像我,星期五晚上的作業不能按時完成,經常星期天晚上“加班”。
《烏塔》讀后感 篇3
讀過《烏塔》這篇文章,我覺得烏塔是一個細心。大膽的德國女孩,她每到一地都會先查警察局的電話,不讓爸爸媽媽擔心,或者給爸爸媽媽打一個電話,寄一張明信片。她細心,肯學習,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了歐洲旅游。烏塔自主。自強,旅游的費用全部都是有自己打工掙來的,不花爸爸媽媽的一分錢。她的爸爸媽媽放開了手讓烏塔去親自體驗生活,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我羨慕和敬佩烏塔14歲就能獨自游歷歐洲。
烏塔利用暑假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還準備去希臘。
在我的暑假里,時間一般都是有爸爸媽媽安排,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老師留的枯燥的作業上了,不能像烏塔一樣去旅游。要么,時間都花在了舞蹈班上去練習舞蹈。我十分希望能獨自去游玩,但爸媽能支持嗎?當然不能了,所以說我的署假就去少自由。
烏塔為了實現自己的世界旅游計劃,用了三年時間準備,閱讀了這些國家的有關資料,自己打工掙錢做旅費。
我也到過許多地方旅游過,當然是和爸爸媽媽一起旅游,旅游的路線當然也是爸爸媽媽安排的,旅費也是從爸爸媽媽的要腰包拿住來的。
《烏塔》讀后感 篇4
前段時間,我津津有味地讀了《烏塔》這一課,心里感觸很多。
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自己一個人獨自游歐洲的故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烏塔都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自己,在家什么事情都依靠家長,洗衣服、收拾房間都需要媽媽幫忙,生活能力也不是特別強,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過遠門,就算坐公交車到學校也是個大問題,更別說像烏塔一樣坐著火車到國外旅游了。
記得去年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去北京和北戴河旅游,我總是緊抓著媽媽的手不放,一步也不離,總害怕自己走丟,和一個人掙錢游歐洲的烏塔相比真是差的太遠了!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深刻的感受,積極嘗試、勇于實踐,才能認識世界,體驗事物真正的美。今后我要學習烏塔獨立生活的能力,克服依賴父母的思想,做一個自強自立的孩子!
《烏塔》讀后感 篇5
讀了《烏塔》這篇課文,我認識了一位聰明,勇敢,獨立而熱愛生活的十四歲德國女孩——烏塔。
這個金發女孩獨自一人游歐洲,她用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為了掙得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市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她在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困難和危險時請求幫助。再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報平安。烏塔現在已經去過法國,瑞士,奧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最后還要去希臘。
認識了這樣一個女孩,我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當烏塔掙旅費,發廣告單,在別人家里陪小孩子玩的時候,我在做什么呢?我們可能正在用爸爸媽媽辛苦掙來的錢旅游。烏塔為旅行做的三年的準備,她懂得在困難或危險的時候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解決問題,出門在外不想讓家人擔心,到一個新地方就打電話或是寄明信片。這竟然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所做的。
我身上所欠缺的就是這種獨立精神。有時候我還想要媽媽陪睡。一年級的時候我才敢自己一個人獨睡,一個人待在家里,我的依賴心里太重了。做題目的時候,老是依賴媽媽幫我檢查,穿衣服依賴媽媽的意見。不過現在我比以前好多啦,有兩個寒假都都參加了冬令營,離開爸爸媽媽跟著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參加活動上課,膽量大多啦,這就是我的進步。
今后,做題勤于思考,晚上自己獨睡,早上自己起床穿衣,書包自己收好,晚上鋪被子疊被子都自己完成,眼藥水自己滴,我一定要盡力多多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
學習這篇文章讓我收獲多多。烏塔,這個十四歲的金發女孩給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烏塔》讀后感 篇6
最近我們學習了《烏塔》這邊課文。
烏塔,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如果不是你親眼所見,你敢相信她一人獨自游了很多國家嗎?這對沒有出過遠門的孩子是絕對不敢想象的事。
為什么我們中國沒有這樣的例子呢?在中國,像烏塔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很“愛”我們,不讓我們做任何事情,導致我們不會疊被子、洗衣服,甚至連衣服也不會自己穿。
父母的過分溺愛,使我們養成依賴的思想,讓我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籠中的小鳥,家長們,您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您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您還能去給他穿衣洗臉嗎?所以,那些把孩子緊鎖著的家長們,快打開“溺愛之鎖”,讓孩子們擁有一片獨立自主的藍天吧!
《烏塔》讀后感 篇7
學了《烏塔》這一課,一個德國14歲的小姑娘烏塔很讓我震驚,她獨自一人游歷歐洲,最讓我敬佩的是她沒有向自己父母要錢,而是利用節假日掙來的旅游費,她還非常細心,在家提前閱讀好了各地的書籍和旅行路線,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的時候請求幫助,讀到這里,我不由得臉紅起來,羞愧不已。
從小到大,我就是家里的“小公主”,爸爸、媽媽對我十分疼愛,“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裝在包里怕丟了。”別說一個人出去旅游了,就是串門在別人家玩,也得再三叮囑,生活上,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幫媽媽做做家務的時候,他們也總告訴我你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干活有爸爸媽媽呢,你只要認真學習就行了。還記得那次我和我的好幾個好朋友去外面玩,走之前,媽媽叮囑一遍又一遍“跟好別人,別走丟了”,一看就是一萬個不放心。為了我的安全,媽媽特給我買了一部手機讓我隨時能和她聯系,于是,我便出了門,剛和朋友坐上車,“叮鈴鈴、叮鈴鈴”電話聲從口袋里傳來,原來是媽媽,我一接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媽媽“坐到了車上沒有,一定要跟好隊”。從手機鈴聲一開始就有別的同學對我含褒帶諷地說:“你媽媽還很關心你呢!”我對她們笑了笑,“那是媽媽愛我”。可接下來每過5分鐘媽媽就打來一次電話問我,這下真的遭到同學的笑話,一個同學對我說:“都幾歲了,你媽媽怎么還這樣關心你啊!哈哈!”我也是個長大了的孩子了,同學們都獨立自主了,而我還永遠是媽媽眼中的那個長不大的小不點呢!我也想獨立,自己除了寫作業外自己能干點什么事情,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卻總是對我太過“愛護”了。聽到他們的冷嘲熱諷,我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可現實就是現實,我告訴他們我已經長大了,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關心著我,對于他們給我的“過剩的愛”,我沒辦法,只能接受著。那天我想了很多很多,也有好多想給爸爸媽媽說的話,心里也覺得有點孤獨和落寞。
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整天把孩子呵護的像溫室的花朵,就會失去自強自立的本領。如果讓孩子自己克服困難,那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
《烏塔》讀后感 篇8
大家看到烏塔這個題目一定很好奇吧!你們一定以為烏塔是又高大又烏黑的塔,其實烏塔只是一個姑娘的名字。
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一個人游玩歐洲。她的父母居然會放心烏塔一個人旅游,烏塔也很孝順父母,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給父母打電話或送禮物。比起我們中國的孩子好多了。而且烏塔自己有獨力生活和自力自強的能力。
當我讀到:”光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的世界總不完美。“我很贊同,因為我在書本中看到的上海和去到的上海,看到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書上的畫面總不會那么完美的。
烏塔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學習烏塔這位小姑娘一樣自力自強,合理安排時間。不要總是依靠父母。
記得有一次,我晚上沒有檢查書包。于是第二天到了學校,第一節課上課時發現忘帶橡皮檫了,只好向同學借,我以后一定不會總是依靠父母了。
《烏塔》讀后感 篇9
我想對烏塔說:“烏塔,我非常佩服你。你真獨立,你會先設計好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你都會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困難和危險時請求幫助,并給家里打電話、寄明信片,讓家人放心。
你還用整整三年的時間準備這次旅行,閱讀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這是我們無法做到的。特別是,為了掙旅費你還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者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不像我們中國孩子,錢都是爸爸媽媽給的,親人會帶他們出去玩,把他們當寶貝一樣,不放心讓他們一個人出遠門。我真佩服你啊!”
《烏塔》讀后感 篇10
《烏塔》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小女孩烏塔為了獨自游歷歐洲,竟為之準備了三年之久,并且在游歷的過程中體現出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如果不是親口讀到和了解到,我絕不會相信。她畢竟才十幾歲呀!讀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了這是千真萬確的。
其實,我們也要向烏塔學習。在中國,我們孩子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幫助爸媽掃掃地這些基本家務都做不到,更別提一個人游歐洲了!
坦誠講,我認為,其實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從小就嬌慣孩子,讓孩子“吃飽喝足,衣食無憂”。可是,這樣又有什么用呢?孩子長大,翅膀硬了,總有一天要飛翔的。但是,他們卻因缺乏對生活的歷練,過多地對父母的依賴,只能在現實社會中掙扎著、呼喊著,但都只是徒勞!相反,只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過程培養孩子的自理和獨立能力,孩子就會飛得更高、更遠!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飛了,不讓他受到一點傷害。所以,我想說一句,“路,總要自己走的;獨立,就是一盞燈,指引著你前進”。
《烏塔》讀后感 篇11
學過《烏塔》這篇課文后,我非常佩服這個德國的小女孩,因為她能獨自一人游歐洲。
有主見的烏塔
烏塔覺得從電視和書籍里認識的世界不完美,自己和大人的興趣不同,就獨自一人游歐洲。
而我們中國孩子呢?是家里的寶貝,可以說: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自己的意思和大人的不一樣了,也不和大人說,就是說了,大人怕不安全也不會同意。我們要向烏塔學習,不要做溫室里的花朵。
考慮周到的烏塔
烏塔在家就設計好日程,每到一地就查警察局的號碼,以便遇到困難請求幫助,再給家里打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報個平安。
我呢?不是作業忘了,就是作業本忘帶了。有一次,我忘了拿作業本,跑回學校去拿,在路上看見我們班的同學正在玩石子,五點多了,他們的爸爸媽媽肯定急壞了。
獨立的烏塔
烏塔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 我想到哪里去玩,從來不是自己掙錢,而是問爸爸媽媽要的。
烏塔真是一個有主見、有準備和能獨立的小女孩。我們應該向烏塔學習!
《烏塔》讀后感 篇12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偶遇德國女孩烏塔,聽烏塔講了她獨自周游歐洲,使我很有感受的事。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觸頗多。在中國像烏塔一樣大的孩子自理能力這樣強嗎?自己敢周游世界嗎?答案當然不是,即使有也是占極少數。說到這我自己也深感慚愧,我自理能力很差,作業總要媽媽幫忙,每回做手抄報都是媽媽幫忙選材、畫畫。別說出去旅游了,就是過馬路也得大人牽著手。
在中國,孩子們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在德國可不是這樣,德國法律明文規定,滿13周歲的孩子必須幫家長上街買啤酒,干自己所能做到的所有家務。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孩子比中國孩子自理能力強很多。再說動手則動腦,在動手幫父母干活、做家務時就可以開動腦筋,開發智力,增長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多為家長干一些家務,多培養我們的自理能力吧!不做溫室中的小花,而要在暴風雨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