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精選3篇)
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 篇1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出類拔萃,但真正能做到的也沒幾人,就我們目前情況而言,大多數家長也包括我自己,很希望自己孩子有個高的起點,感覺唯一能入手的方式就是減少孩子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多學習,學好習。講一些自己知道的或經歷過的事情來引導孩子,可是每次看到他木南的表情,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不解和強以接受的無奈,這讓我很心痛,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
我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性格大不一樣,老大少言少語心思很重,老二嘴快心直,老大言聽計從,老二自以為是。教育老大的方法對老二來說一點用也沒有。可是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喜歡我來認可他們,喜歡表現自己強的一面。于是我就用各種能想到的方法鼓勵和表揚他們,可是過了一段時間這種鼓勵和表揚對于老二來說又沒用了,最讓我吃驚且傷心的是老二竟說,他知道我想干什么,太沒意思了。到了后來,竟然成了交換的方式,我想讓他干什么,首先要答應他的條件。我在琢磨他的心理,他也在琢磨我。我找他的毛病,他同時也指出我的毛病,有時還真挺讓人心煩的,這些讓我茫然了,不知所措。
多虧這次開家長會于老師贈送的這本書,讓我解開了這一切,每篇文章都給了我很多的啟示。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看了這本書讓我又有了重新的認識,孩子是家長的監督員,自身惡癖很多是沒法教育好孩子的,想有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首先我們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父母,要不一切免談。殷殷教導,言詞的訓教,不如身體力行給他一個好的家庭氣氛,讓他有一對引以為豪的父母。這是我初讀這本書的一點看法不知是對是錯。
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 篇2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長常常抱持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家庭只有養育孩?的責任,而教育的義務卻應由學校來承擔,這明顯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推卸。在近來的育兒類書籍里,已經越來越多地開始強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影響,如果說學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傳授他們知識,培養他們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的作用,那么很顯然,孩子的情商、處理情緒的能力、與人溝通的技巧等則理所當然地成為家庭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不僅需要教會孩子這些技巧,更應該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地接受自己行為方式的熏陶,這勢必給家庭教育擺出了一系列的難題。
這本《家庭成就孩子》,便是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后,再?次旗幟鮮明地提出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重要性的一本書。書中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借由一系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以及家長的困惑,引出作者對于家庭教育的一些觀點,第二部分則以一名心理醫師的名義,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刻剖析孩子問題背后潛在的情緒,分析家庭及外界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出路。作者從家庭和孩子兩方面著手,努力實現一種思想上的深度交流,而不是片面地按照家長的要求去改造孩子,使之符合家長為之設定的標準。盡管這樣做的結果是可能有些較為固執的家長不愿改變自己,從而質疑心理醫師的?力,甚至中斷治療。但從長遠的角度和家庭和睦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心理治療都不應該只針對孩子,那會讓孩子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從而在內心滋生出現加強烈的抵觸情緒。真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不具有任何的針對性,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積極溝通的方式去討論存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和孩子始終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家長可以帶頭檢討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犯下的錯誤,只有經過這樣無所保留的溝通,孩子才能心甘情愿地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及思想,并且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尋求改變。
書中有一些觀點我非常認同。比如對于愛發脾氣的孩子,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懲罰他的暴躁,而是幫助他合理地識別自己的情緒,認可他的情緒,并且鼓勵他剖析及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背后潛在的需求,然后以正常的交流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家長可以告訴他,發脾氣對于滿足自己的需求毫無用處,只有在他能正確地表達需求的前提下,家長才可能考慮去滿足他。單純地發脾氣,只會加深對家長對他內心需求的誤解和憤怒(對老年人帶孩子的情形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滿足他們的需求,更不要將這種哭鬧當成孩子發出需?的信號,而應時時刻刻牢記:只有在孩子不哭鬧并且能理性地表達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聆聽及達成他們的愿望)。最后,家長還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讓情緒得以消退。這些觀點看上去或許有些深奧,其實家長只需要在孩子發脾氣時,正確地堅持自己的立場以及進行適度的示范,就可以讓孩子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此外,不要過早地給孩子貼上反面標簽,更不要動不動就用一些負面的形容詞比如懶惰、愚蠢、好動、沒禮貌等給其定性,孩子在這方面比較沒有鑒別力,他們很容易接受外界給自己貼上的標簽,并且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他們會遵循家長給自己的定義去發展,讓自己真的成長為一個懶惰、愚蠢、好動、沒禮貌的人。其實孩子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家長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給他們一些表揚和鼓勵,多為他們貼上一些正面標簽,他們就會順其自然地成長為你所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
家庭成就孩子讀后感 篇3
新學期剛剛開始,對于一年級新生的每一位家長都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是心里會有種孩子般的欣喜、激動。因為孩子進入了小學第一范文網,走進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每一位家庭是人們出生的地方,是人們最初的生活環境,是人們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場所。家庭又是人們一生中生活時間最長久的環境。家庭教育對于每個人來說,它都是一種終身教育。系統的學校教育雖然要連續實施相當長的時間,也只是人生整個歷程中的一個階段。各個等級的學校教育,實施的時間更為短暫。家庭教育則于此不同。從人們呱呱落地出生,甚至是未出生時就開始接受胎教,一直延續到離開人世。樣的要求,幾年過后,孩子的發展一樣嗎?不一樣!距少父母在希望中失望,多少家長在期望中絕望,是什么原因?答案就是家庭教育不同。
教育從家庭開始。家庭是人們出生的地方,是人們最初的生活環境,是人們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場所。家庭又是人們一生中生活時間最長久的環境。家庭教育對于每個人來說,它都是一種終身教育。系統的學校教育雖然要連續實施相當長的時間,也只是人生整個歷程中的一個階段。各個等級的學校教育,實施的時間更為短暫。家庭教育則于此不同。從人們呱呱落地出生,甚至是未出生時就開始接受胎教,一直延續到離開人世。所以說,每個家長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學校的老師最多教孩子五六年,但是,家長卻是要跟著孩子一輩子,耳聞目染,一言一行無不在影響著孩子,“教”著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翻版。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父母的功勞,孩子的不如人意同樣烙有父母的印記。
成功由理念出發。回憶養育孩子18年的歷程,深感若要孩子成功就必須要和孩子一起成長,也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好好學習”,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找尋那些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都說“眼界決定境界”,方向對了才有成功的可能,理念錯了越是努力,離成功越遠。
在證件泛濫的今天,沒有駕駛證不能當司機、沒有教師證不能當老師、沒有律師證不能當律師、沒有會計證不能管財務。但是,沒有一個機構是培訓爸爸媽媽的,不拿到怎樣做個合格父母的證件,不能當爹媽。當一個新生命來臨了,我們自然就晉級為父母。面對一個新的生命,缺乏經驗的年輕父母難免要手忙腳亂,對孩子的教育或是來自父輩的言傳身教。傳統的家庭教育是一種傳承,我的父母怎樣教育我的,我就效仿怎樣教育我的孩子,有的是照著書本照本宣科;有的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孩子的教育又受環境的影響、受社會的影響、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因此教育過程中會出現的一大堆問題,這些是身為父母的人難以預料的。
另一個原因,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得到的信息的途徑是單一的,所受的教育是正統,現在的孩子在這個繁雜的社會里,受著各種熏陶與影響,信息量之大是你無法想象的。一旦家長缺少學習,無論工作還是教子都會落后,落后于社會、落后于孩子,你會發現孩子離你越來越遠,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身為父母沒有學習,難免教育理念會過時,教育方法會陳舊,收效甚微或不見其功是顯而易見的事。
孩子不可復制,生命不可從來。我們不能后悔,我們不能嘗試,我們不能冒險,正如諾貝爾獲得者,智利一位詩人(加里埃爾拉米斯特拉爾)的一首詩寫的:許多需要的東西我們可以等待,但是兒童不能等。他們的骨骼正在生成;血液正在生成;心智正在生成。對兒童我們不能說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一年級是教育的又一個好時機,孩子已經來到你的身邊六七年了,或許看到孩子的一些驚喜,也或許看到了一些擔憂,趕快學習吧!只有學習生命才會精彩,只有學習我們教子路上少些坎坷,多些鮮花。唯有學習,才是作稱職家長的途徑。我深信這樣的兩句話:
教育從家庭開始,成功由理念出發。
孩子的成功才是做父母人生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