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詩的讀后感(精選3篇)
給孩子的詩的讀后感 篇1
《給孩子的詩》這本書里的詩寫的非常好,給我印象最深的幾首詩有:《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愿意是急流……》、《如果記住就是忘卻》、《致橡樹》。
讀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后,我懂得了:任性的孩子,才擁有真正的童年。從小事無巨細循規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大人社會剝奪了,當他從小失去了童年,長大就會失去自我,然后失去自己的一生。因為童年的游戲規則和大人的社會不一樣。一個任性的孩子,用童心來看世界,認為世界應該是這個樣子——“每一個時刻,都像色彩蠟筆那樣美麗”,“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快樂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而大人們認為這些和那幼稚可笑,這一切都是夢話愚行。所以,“我沒有領到彩筆”,只剩下“收支和創痛”——純真的美夢就這樣一個個自生自滅。從對夢的癡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每一個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候,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象;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向往的夢。
讀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懂得了,在面對挫折,在寂寥的日子當中,我們應當振奮向前,相信希望就在前面,相信這一切很快就過去,而一旦過去便會成為最美好的回憶。我們確實應當在悲傷的日子里學會鎮靜,因為快樂的日子一定會來臨。
讀了這些詩,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有了很多以前沒有的感悟。正如有句話所言:對于命運中的幸運而言,詩歌正如點燃火炬——某種意義上,詩歌之光照亮突然醒來的人。
給孩子的詩的讀后感 篇2
讀畢《給孩子的詩》這本書,從〈詩名中外文對照表〉、〈編輯說明〉兩篇,已足見北島與編輯團隊對選編此詩集的嚴謹認真:譯文原文詩題并置,以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查閱;編輯盡力聯絡在世詩人、譯者或版權持有人,并解釋詩人介紹篇幅的標準、排序以及人名翻譯的所依慣例。如此用心,無疑出于編選者對詩人、譯者以至詩歌的無比尊重。
北島近年積極推動詩歌,籌辦「國際詩人在香港」之余,亦為參與的詩人推出結集,當中作品如非以中文或英語書寫,書中則必備原文、英譯及中譯。至於這本詩集既然是「給孩子的」,那么這種學術式的表現方式(presentation)也省得非常合理。其實,詩集里所挑選的作品,無論在廣度(時間、地域)和深度(文思、詩意)方面,本身已是給所有抗拒新詩以至外國詩歌讀者的一個極佳引介:閱讀各首詩作譯作,要么能聽出韻律、要么能領略美感、要么能感受詩意。
余光中說過:「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注定終身在詩國作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有些讀者自稱不喜歡新詩,只讀古典詩,我懷疑他們所讀的古典詩恐怕大半也只是『床前明月光』或者『清明時節雨紛紛』之類。在詩的品味上,一個人要能兼顧白居易與李賀,韓愈與李白,才算是通達而平衡!惯@本《給孩子的詩》淺易而不膚淺,廣收兼得以平衡通達,既可作詩歌的教材,更加是詩國世界(或世界詩國)的入場指南。
給孩子的詩的讀后感 篇3
如這本書序言里所寫,作者是因為被一首名叫《假如我是一只粉筆》的詩歌所驚倒,這首詩的內容大意是“我不需要你們的保護/但求你們不要讓我粉身碎骨。”,如果我們說春節晚會里面有大量植入廣告,那么這首詩歌里則充滿著統一思想、無私奉獻精神和無謂主義!赤裸裸的荼毒,讓孩子們怎么能安心的享受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們的教育如何成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讓孩子們如何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每念及此,內心戚戚焉!孩子們的教育總是要被大人們無謂無情的植入越來越多的內容,大人們完不成的任務變成孩子們的終生使命,多么可笑的輪回!我總是說,父母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在孩子0歲的時候,父母大多也30多歲了;這個年紀的父母應該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但孩子還小還有那些童真未泯的真善美;父母向孩子學習那份純真,孩子向大人了解這個社會;互相學習,相互進步,相得益彰。
說話這本《給孩子的詩》,我大約每首詩都看過兩遍以上,從體例來講,中國詩比外國詩歌容易讀懂;蛟S是固有思維的沉積,或許是對外國人那種思維的不可理解,讀起中國詩歌總是有一份情切感。外國詩歌比較漫無邊際的訴說,細細品味又會讀到文字背后的某種色彩;中國詩歌相對具體一些,能讓人找到共同點。老實講,這本詩集里面我就對三首詩歌較為熟悉,他們是《致橡樹》、《鄉愁》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三首里面我最喜歡的還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雖然課本里面學過,但完全理解這首詩的一些事情還是近幾年的狀態。
我一直都認為我不是一個適合讀詩歌的人,完全不知道哪些所謂的詩人每天在哪兒瞎鼓搗些什么的嘰嘰喳喳。在看《我的團長我的團》的時候里面有個年輕的小伙,一直激情、豪邁的在那個戰爭年代吼唱,我才明白了一點點詩歌的力量。文字不要求那么優美,格式不要求那么規范,甚至標點符號都變成了隨意裝飾的配角…,詩歌,就是我想要的全部生活的樣子。曼妙,唯美卻有那么棱角分明;雖不至于愛上詩歌,但那一份灑脫和獨舞還是無人能及的。
“詩人的世界我們不懂,在《給孩子的詩》里這么多深奧的詩歌我讀了兩遍也沒有讀的太懂,小孩子能明白的了嗎?”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最迫切想要追問的話題。當然,孩子TA媽要是不能很好的體味和理解這些詩歌,也是很難傳承給孩子們的吧?我想說的是,某些詩歌像孩子們一樣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描寫著、訴說著,孩子們讀到這些精心挑選的詩歌的時候,是否超越成年人的“指教”魔障而隔空感受到詩人的或偉大、或好玩、或有趣的真性情呢?或許吧,孩子最需要的,不就是漫無邊際的游玩、思考和想象嗎?孩子最需要的,不就是天馬行空的猜想這個世界與社會嗎?這樣想來,詩歌的那種無拘無束又放蕩不羈的本性,不就是天然應該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嗎?
這本《給孩子的詩》的優良中差我真的不敢造次,但從我讀完的感受來看,正本詩集確實很漫無邊際的胡亂描寫著,沒有規定的程式和約定的方法,一切隨意。當你想到太陽的時候,去看看太陽的詩歌;當你看到花兒的時候,去聞聞花的清香……一切很自然、很舒適、不那么做作。給孩子他們原本就應該得到的快樂吧,不要培訓班,不要一百分,給他們屬于人本身就應該擁有的一切吧。
讀完這本書搜了下北島關于出版這本詩集的小花絮,看完之后還是感觸多余理智。不做評論,空轉給有需要進一步了解的人。
北島:只有詩歌,才能讓我們的舌頭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