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300字(精選12篇)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1
今天,我捧起《三字經》這本書閱讀,看見里面寫的是,《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學習,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專心地讀了這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著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旁,孟子終于學到了禮儀。雖然每次讀得都是幾句話,但是,它們的每一句意思都會給我們帶來深刻的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2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小學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后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媽媽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媽媽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媽媽看了,說: “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很高興。于是,他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后他成了一個小偷,還犯了大案,要被處死。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說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上去,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卻說:“媽媽,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里繡花針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媽媽,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3
今年暑假,爸爸給我買了許多課外書,我最喜歡一本書名為《三字經故事》的課外書。 爸爸對我講《三字經》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啟蒙學教材,流傳近千年之久,幾乎家喻戶曉,現在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這本《三字經故事》將原文分段作注釋、翻譯,還配合文句精心選編了七十一則相關故事。這些故事有的講述典故淵源,有的闡述人生哲理,有的表現傳統美德,大都意蘊深遠。書中的經典原文大字注音,以便于誦讀;注釋、譯文簡潔明了,可幫助理解;故事則情節生動、圖文并茂。
我一接觸這本書,就使我有一種走進神圣的經典殿堂,不但積累了知識、豐富了語言、增長了智慧,而且獲得了許多有益的啟迪。同時,吸引我兩天內一口氣把它看完,至今我對它還愛不釋手,經常翻出來看其一、二則故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4
媽媽給我買了本《三字經》, 書中每三個字都會講一個道理或是一個歷史、寓言故事。我讀了之后,里面的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著我,讓我受益匪淺。
讓我深受啟發的一句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孔融這么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讓給哥哥吃。使得我逐漸養成了互相謙讓、禮貌待人的好習慣。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說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這句話讓我懂得了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當從小就要刻苦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有一個哥哥,上小學的時候就不好好學習,很貪玩。父母怎么說他也不聽。現在,他非常后悔上小學時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打好基礎。現在后悔已經晚了,又有什么用呢?
《三字經》中還有許多像這些包含著大道理的小故事 ,它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是我的好朋友,能伴我成長,促我進步;它也可以不斷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完美。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5
今天,我捧起《三字經》這本書讀,其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這句話是:“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的意思:年輕時不好好學習,這是很不應該的,如果你在年輕的時不刻苦讀書學習的話,到老的時候,能有什么成就呢?
讀了這句話,讓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朋友,他的學習很不好,在班里老是后幾名,他的數學作業差不多錯完了,有時候星期天他的作業都不寫,星期一上學時抄別人的作業,他在家里時,我見他屋里沒有幾本跟學習有關的書,差不多全是漫畫書,他屋里還有一個游戲機,他每星期就打一天的游戲。成績一天一天的下降,爸爸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他卻想沒事人一樣,照樣如此。
今天我讀了這一句話,我知道我們要把握好現在的時光學習,不要到老才學習,那樣才會有成就和作為。回頭我也要把這句話讓我的朋友好好讀讀,明白其中的道理。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6
前一段時間,我們背誦了《三字經》。由于光理解字面意思不太好懂,所以我們買了《三字經》書。里面既有通俗易懂的解釋,又有充滿哲理的故事。
《三字經》中,含有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動的民間故事,日常的百科知識,古今的歷史記載。打開《三字經》,仿佛推開了知識的大門;翻動《三字經》仿佛正在汲取知識的精華;閱讀《三字經》,仿佛正在和學問淵博的古人對話。《三字經》是文學的寶庫,知識的精華,讓我對知識充滿了渴望。
《三字經》中,有許多讓我受益匪淺的句子,比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告訴我年輕時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這樣等到老的時候,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會做,又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塊很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玉工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事理。所以小時候努力學習是將來有所作為的關鍵。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7
這個暑假里,我讀了《三字經》,《三字經》的作者是南宋大學者王應麟,寫下此書后,元,明,清代,不斷有人補充,使它更加完善。
《三字經》讓我受匪淺,大學都王應麟能短短三個字,讓人懂得一個大道理,又把人生道理,古代朝政的變更,用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用三個字表達出。這本書也告訴了我很多:親敬師友,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等等。這本書里有:教學之道,孝悌之叉,名物常識,學習典籍,以史為鑒,勤學刻苦等知識。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不能半途而廢:“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告誡我們,小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學習!等等。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8
我讀過很多書,但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還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會引起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在《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有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時,就非常孝順父母。每當夏天,他總是先把枕席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休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種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記得我四歲時發高燒,晚上睡覺時總是不停地蹬被子,爸爸為了我,竟一夜都沒睡覺,一會兒摸摸我的頭,一會兒給我物理降溫,每當想到這件事,我就能體會到父母愛的偉大。現在我有什么好吃的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吃,等他們吃完了我再吃。爸爸媽媽吃完后,總是不忘說一句:”盼盼,你長大了,真棒!“
我愛這本書,喜歡書里的精神和智慧。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9
暑期,我看了一本書叫《三字經》,里面的字都是由三個字組成的,里面有怎么教做人的,怎么做事的,……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意思是:漢朝人孔融四歲時就把大梨讓給哥哥吃。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擴展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見聞,學會計算,懂得文理。還有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長輩和晚輩之間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間要注意守信用和講義氣,君主對臣子要敬重臣子君主要負起責任,盡心盡力做事。
看完讓我懂得在家里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人守信用,負責任。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10
這幾天,我讀了三字經。
我最喜歡曾子殺豬這個故事。這篇文章主要敘述曾子的母親跟小孩說:“去外面殺頭豬給孩子吃。”曾子爭著要出去,媽媽拒絕了。
第二天,曾子的父親見到了曾子的母親,曾子之父知道母親沒帶孩子來殺豬,曾子之父非常生氣,父親說:“你怎么沒帶孩子來殺豬。”曾子之母向他說:“和孩子開玩笑。”
曾子之父覺得母親在撒謊,就跟他說,欺騙小孩是不對的。“
最后,曾子的父親將豬殺了,帶回家給兒子。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誠實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一個人如果不誠實,會失去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關系。
以前我經常撒謊,撒謊的原因是不想承擔錯誤。因為承擔錯誤會被爸爸挨訓。
撒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有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因為男孩經常撒謊,大家不相信他,最后非常悲慘,大家都知道,我也不重復了。
我們不能像狼來了的小男孩一樣,要做個誠實又守信的人,也就是說要守信。說話就要算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如果一個學生連誠信都做不到,根本不是學生。
這和人差不多。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1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還記得這叫什么嗎?對,是《三字經》。讀完后,我的感想很多。如我們應該好好回報社會,好好報答父母。《三字經》里的每一句話,都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里說的都是懂孝敬的古人,這些都是千古留傳的佳話,它教導著后人,從中能學到怎樣感恩父母。
先從黃香說起吧!黃香,在九歲時,夏天為了讓父親入睡,他把席子扇涼了讓父親睡。冬天為了讓父親不涼,先用自己的體溫把被窩弄熱,再讓父親上床入睡。再說說“盧衣順母”,一個小孩子小時候母親去世了,父親為他找了一個后媽,后媽很壞,給她親生的穿好的,給他穿盧草做的衣服。后來被父親發現了,父親要休妻子,他懇求父親不要,之后后媽也轉變了,也開始對這孩子很親了。這兩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怎樣孝敬父母。
其實,當父母將我們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應該孝敬他們。以前,我們不知道孝敬的真正含義,現在懂了,就要好好的孝敬他們。就是現在的生活再好,也不能忘記“孝敬”二字。
就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吧!
讀《三字經》有感300字 篇12
《三字經》這本書我非常喜歡,書中不僅有又富有哲理性的語言,還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其中,《鐵鑄磨針》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個故事講的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有一天,他書讀到一半就心煩意亂,到河邊去捉蜻蜓玩,他老遠就看見一位老婆婆在河邊磨東西,他走近一看,原來老婆婆在磨鐵棒,便問:“老婆婆你磨鐵棒干嘛?”老婆婆說:“女兒要出嫁,把它磨成針來做嫁衣。”李白很吃驚:“這么粗,怎么才能磨成針呀?”老婆婆說:“孩子,我天天磨,害怕磨不成針么?”他聽了很受啟發,從此以后發奮學習,后來成了歷史上一位杰出的詩人。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鄰居的大哥哥,記得我8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急著上廁所,拉開燈就去了,回來時看見鄰居家大哥哥的房燈還沒關,我回屋一看都12點30了,大哥哥還在學習雖然他成績很好,但他從不驕傲,我相信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終于,在去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
無論是李白的故事,還是大哥哥的故事,都讓我明白了:勤奮努力學習一定會獲得成果,游戲,懶惰絕對沒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