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后感800字(精選4篇)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后感800字 篇1
青春當下,等待我們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們在一片混沌中喘息著,摸不到生命的脈絡,旁人嘴里吐著迷惑人的話語像違法的黑廠房往潔凈的空氣中排放污濁。這條路,越往前走,越無知。莽撞,闖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著父輩為我們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個困境,我需要靈魂上的支援。
荒蕪的心田被風吹著揚起煙煤,焦灼還在繼續。直到那天,我翻開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主人公擁有如此完美的十八歲——獨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懵然無知,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血氣方剛,他和所有十八歲的少年一樣涉世未深、無所畏懼。所以當他的肩頭負上十八歲應負的紅背包時,他并沒有絲毫的緊張感,而是義無反顧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之旅,從十八歲啟程,在十八歲里經受磨礪,最后于十八歲完成他的蛻變。
啟程,懷著滿腔熱血,他像一匹興高采烈的小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他是一個毛頭孩子正在告別童年。從清晨走進下午,他尋不到一家旅店。他固執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剛踏足社會,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卻不失道理。誠然,這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理想就像蓋茨比的綠燈,我們總向它伸出手去,卻只觸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只船。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是貼在海浪上。他顛簸著,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不見蹤影的旅店。然而他以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輛車,即使它那么破,好像隨時都會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輕信他人是要付出代價的,為著他的無知,他什么都沒有了。其實我們都是這樣的,嘴上口口聲聲說著有不變的信念可以為其赴湯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質,原本繃著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這條路那么長,堅定信念沒那么容易,貪圖一時歡快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終點,他臥在泣血的殘陽里,那么舒適,夜色從遠處趕來,吞沒了他。像參透了一般,原來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這里。兜兜轉轉,命運那么荒唐,跟我們開一個又一個玩笑,遍體鱗傷過后,我們發現其實生活就是那么簡單,但它被我們過得那么復雜。俯首抬眉間我們跨過了時光的裂縫,世界仍轉動著,終于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責任。
輕描淡寫的卻刻骨銘心。沙丘連綿著,掩埋他的原本在黃沙中鮮紅刺目的背包,正如悠悠歲月洗濯他的青澀。十八歲需要旅行,十八歲需要被放逐。流浪著,淌過海水再裹上黃沙。
是的,你已經十八了,你應該去認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后感800字 篇2
閑暇之余,我流連于書店里。漫步在書的海洋中,品味著書的“味道”,欣賞著書中的“美景”。突然,一個新鮮的題目深深吸引著我的眼球——《十八歲出門遠行》。
我想:十八歲,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能夠出門遠行了。每一個未成年人都會眼紅走出家門的人,正因他們能夠擺脫所有的約束和羈絆,在廣闊的天地中盡情地發揮自我,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遠行對于每一個稚嫩的生命來說都是愉快而充滿新鮮感的……我對這本書來了興趣,于是把它細細品味。最好的時光在路上
其中一篇精華作品是作家余華所創作出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它讓我從中品嘗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味道。作者用魯迅式的黑色幽默講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經歷,撕開了世界表層的面紗,撕開了一切虛偽、愚昧、暴力、黑暗,將它們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們的眼前——
“我”在父親的安排下,十八歲時獨自出門尋找“旅店”,可父親卻沒有給“我”任何指導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張白紙的心理狀態下踏上了遠行之路……
“我”本懷著無比興奮的情緒,“像一匹興高采烈的馬一樣歡快地奔跑了起來”。但是,“我”尋找“旅店”的過程卻是挫折重重,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館,好不容易搭上車卻半路拋錨。自以為有朋友在就能夠把問題解決,可他卻在蘋果被人搶奪完時離“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背包也搶走了……最讓人難過的是,本該淳樸的農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卻變成了野蠻的“強盜”。這都是社會的黑暗“給予”的。它把農民的淳樸、孩子的天真善良統統都給“掠殺”掉了。挫折最終讓“我”明白了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好處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頗深,有所省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過去看看吧”這句話。的確,人生是復雜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壞,沿途的風景是否合意,只有我們走過去看看才知道。
走過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鋪滿了釘子,一刺就痛,但是只有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后,我們才能真正地長成參天大樹。
尋找“旅店”的過程就是尋找正確的人生目標的過程,它像一把雙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獄”——幼稚。只有用“成熟精靈”打敗“幼稚妖怪”,我們才能完成“成人儀式”,變得勇敢、獨立。
十八歲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心中有“勇”,我們就能跨進成熟的門檻,跨越十八歲,向幼稚SayNo!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后感800字 篇3
皎潔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書房,它遲遲不肯離去,仿佛在等待著什么。我獨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細細品讀著《十八歲出門遠行》。
書中講了一個十八歲的“我”步入社會的旅程。當夕陽逐漸落下,“我”看到了黃昏的頭發,“我”不再貪圖旅途上美好的風景,迫切需要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我”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沒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車,可是連汽車的馬達聲都聽不見,“我”總是期待著高處,因為有一個信念一直支撐著“我”——中間的那個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處奔,奔來的卻不是“我”滿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車。
不過這也不錯,最起碼“我”可以搭車去尋找旅店了。“我”興致勃勃地跑了過去,遞給了他一根煙,給他點了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因為他只要接過“我”的煙,他就的讓“我”做他的車。在他的車中“我”發現的一個籮筐,用鼻子聞,是蘋果。
等他修好車,“我”便對他說:“老鄉,我要搭車。”卻被他粗暴的叫滾開,“我”對他吼了一聲:“你嘴里還含著我的煙。”他便友好地對“我”說上哪,“我”對他態度的180度大轉變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還因為給他的這根煙得到一筐水果。
車開著開著拋錨了,“我”只好下車。這時便來了一群人,“我”跑過去問:“這附近有旅館嗎?”他們沒有回答“我”,卻問:“這車上是什么?”他們得知是蘋果后便開搶,“我”被他們拳打腳踢。遠處又有幾個人蜂擁而來搶蘋果,“我”對司機說:“你蘋果被人搶了。”
他漠不關心,還在遠處嘲笑“我”。蘋果搶光了,遠處只剩下屈指可數的蘋果,“我”被他們打的狼狽不堪,抬頭看看夕陽的余暉,仿佛是為了看“我”的笑話遲遲不肯離去。“我”爬到車椅上,身體雖是遍體鱗傷,但“我”的心窩卻是暖的。躺在車窩里想起了“我”臨走時父親對“我”說的一番話,沉重,
人要接受現實,要在現實中尋找安慰,學會坦然。少年雖然質樸、勇敢,但坦然面對現實時卻顯得無能為力。青春充滿困難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責任,也要學會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適應,因為我憧憬長大,憧憬青春,憧憬未來,就要面對困難,挫折,還有黑暗。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讀后感800字 篇4
我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這本書,讓我有狠毒偶的感悟和啟迪。
讀了《十八歲出門遠行》,我認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來描述一個剛剛成年的人走進社會的心路歷程。我想這段成長的路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貫穿其中的就是象征著理想與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熱情,為了遙遠的理想而執著。 剛滿十八歲的“我”懷著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是成長的第一步,去尋找自己的未來。路上,一直問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年輕的我們總是帶著理想出發,并試圖在某個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憊,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著將遇到的折磨,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他始終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熱情逐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憊和困惑。因此,當他看不到旅店時便選擇了汽車。現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車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現實的安逸讓心靈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暫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拋在一邊,不管這種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這樣的生活將把自己帶到何處。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這么簡單。人總要接受現實,并且在現實中尋找自我安慰,學會坦然。就像每個在年輕的時候都夢想著將來要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但真正步入社會,發現一切都不像自己當初想象的那樣,所以只能學著坦然面對。
讀《十八歲出門遠行》 這篇小說,感覺是在一個夢境之中,但這個夢有時那么地真實;不知道它具體告訴我們什么,但又在無形中與我們的心靈深處相契合。 筆者之所以選擇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學的意蘊所觸動,也是因為與文中的“我”產生共鳴,覺得像現實中的自己。
《十八歲出門遠行》,雖然是一本書籍,可是,我仿佛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看到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