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讀后感700字(精選3篇)
三國志讀后感700字 篇1
讀了一個學期,終于把《三國演義》這本名著讀完了。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在書中將一個個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刻畫的淋漓盡致,每一個人物都有獨特的性格,讓我很難忘,如曹操的奸詐,周瑜的小氣,張飛的勇猛,劉禪的無能等等。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無疑是曹操了。曹操生性多疑、陰險奸詐。當許攸問曹操糧草有還剩多少時,曹操以為許攸是袁紹派來的奸細,撒謊三騙許攸,結果都被許攸一一揭穿,許攸嘆曰:“曹阿瞞不愧乃奸雄也!”不光如此,曹操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屠殺百姓數萬,血洗汜水,殘骸如山,盡管后人的評價都是褒少貶多,不過曹操確實一個貨真價實的詩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樣的詩句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文學意境。曹操的用武方面也很強大,武有許諸、張合、張遼、典韋,文有荀彧、郭嘉,無論是官渡之戰,還是倉亭破本初,無一不體顯出曹軍的將才多,軍事強,文官多,計謀好。
三國演義中的戰爭也讓人陶醉于其中:“臥龍”孔明于七星壇祭風;周瑜與黃蓋密謀“苦肉之策”;“鳳雛”龐統獻上“連環之計”。名載史冊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拉開帷幕。二龍爭霸,雌雄相決;赤壁一地,樓船盡毀,烈火沖天,將云海染得通紅,曹軍死傷無數。這仿佛把我帶進了那次驚心動魄的戰役。
周瑜十分聰明,是東吳的軍師。可周瑜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十分小氣,容不得任何人比自己強。結果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臨死前還在說:“既生瑜,何生亮……”。
要說誰的計謀多,最聰明,那無疑是諸葛亮了。他能文能武,足智多謀,知天文,曉地理。書中對諸葛亮的事例也很多:孔明借東風、巧擺八卦圖、空城計、七擒孟獲、木牛流馬、草船借箭等等,無一不讓人看出諸葛亮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不愧是一個英雄。
合上書,我仿佛還沉浸在一個迷人的故事和鮮明個性的人物之中,群雄紛爭,逐鹿中原,《三國演義》仿佛帶我回到了那個充滿豪邁和激情的動亂時代。
三國志讀后感700字 篇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近日都在讀三國,看的有點不知所措。記得小時候也讀過,但當時怎么會知道里面的意思,只不過知道里面的一些典故,還有象古代書生一樣的尋章摘句,以求能在寫作文的時候賣弄一下,讓我的老師同學們夸耀自己一番,得到一點欽佩之情。如今,許多年過去了,本來不喜歡看戰爭故事的我,突然由于易中天老師和央視的輪番轟炸,我突然來了興趣,重新捧起讀起來。
看書的過程也是一個釋疑和解惑的過程,本來我對諸葛亮充滿了偏見,聽信了一句話,諸葛一生謹慎;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諸葛軍師,他是一個非常有創造性的人,創造了很多軍事上的奇跡,如八卦圖,木牛流馬,還有很多深謀遠慮的軍事戰略,這些對于奉行仁義只會示弱的劉備來說,是諸葛亮讓他能夠三足鼎立而居起一,為什么這樣說,大家只要看看他為了關羽之死,就要大起傾國之兵而伐吳,為一己之私而廢國家大義,不聽任何人的意見,更不用說總結經驗制定戰略,終被陸遜不費吹灰之力而置于死地。由此就可以看出劉備在軍事上與政治上較曹操差的太遠,所以他的勝利可以說大部分是有了諸葛亮。
讀三國,同時也看到了性格決定了命運,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一介草民,張飛真是厲害,有勇有謀,但是他有缺點,而且是致命的缺點,就是視手下如糞土不如,最終他被自己的手下輕割頭顱。關羽也是厲害,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無人能及,最終因為輕敵而敗在陸遜之手。由此可見,一個木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于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去了解別人。
為什么諸葛亮可以戰到最后,我想他的謹慎幫助了他,如果打不贏,何苦拿著腦袋去拼?試問曹操出征幾次又勝過幾回?但是他過的比誰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認為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稱帝而他自己不干而已!想到現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見,但也是幾番成敗!想當年說過"摸著石頭過河"是讓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是接踵不斷,暴富后面帶來的問題是什么,貧困帶來的又是什么,人們現在不相信政府,安居樂業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著迷霧,都感覺不到自己的未來,時刻怕下一個沖擊的是自己,所以現在房地產大盛其道,無予爭鋒!
其實,現在的人們根本沒必要去做無畏的煩惱,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沒必要為現前的煩惱遮住了雙眼,人的一生,成敗只是一瞬,獲得一個好心情,有一個健康美滿的人生也許就是上天賜予的快意。
三國志讀后感700字 篇3
讀完70多萬字的《三國演義》,在我的腦海里多了很多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俠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有很多回味無窮的經典故事,如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以弱取勝的空城計、以誠動人的三顧茅廬……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近1XX年的歷史寫得生動逼真、驚心動魄、曲折離奇。我深深地感到這跟作者羅貫中采用真實與虛構、神化與丑化的藝術處理有密切的關系。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并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羽單刀赴會魯肅,史書上寫的卻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這樣寫的好處是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寫的一個人物作鋪墊的,用來符合作者羅貫中的思想,把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或達不到的東西在小說里變成事實,是作者的理想完美而清晰的表達出來,使讀者的心情和理想也變得明朗和舒暢起來,在人人追求和平、仁愛上產生共鳴。這就是文學的特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很多人看完《三國演義》會振臂高呼、拍案叫絕。
作者羅貫中還利用神化和丑化的藝術手法,把自己提倡的儒家思想明顯化,而且丑化大部分是為神化做映襯的。比如諸葛亮借東風——未卜先知,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忠義。周瑜在歷史上算得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丑化成嫉賢妒能的人,體現在“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里。運用這種手法成功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是浪漫與現實合為一體,增強可讀性、共鳴性、創新性,開了歷史演義小說的先河,平時寫作的時候值得借鑒。
讀完《三國演義》,好像欣賞了一座絢麗多彩的人物畫廊,游覽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小說世界。讓“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賢東原羅貫中”這幅對聯來紀念羅貫中并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