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語錄讀后感(精選3篇)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1
《姥姥語錄》是央視名人倪萍先生在自己的姥姥故去后為她寫的一本書。
初在書城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便被里面的資料深深的吸引了,這本書打破了我腦海中以往對“語錄”說教風格的認識,取而代之的是字里行間里透出的一種親切,倪萍用最平實的語言記敘了自己與姥姥五十多年間相處的點點滴滴。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平平淡淡才是我們更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越是平淡的日子越能引起讀者強烈的代入感,讀的越深就越覺得這本書就是在講我們自己的生活。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蕓蕓眾生中,我們每個人都在經營自己的生活,大千世界里,不同的人選取的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有些人雖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卻能守著一扇能看得見日升月落的窗子悟出生活的道,完成生命的升華,而有些人卻還沒遭受一點挫折就大聲呼喊著救命,懷抱著自己易碎的玻璃心,顫抖著蜷縮在世界的角落等待別人的安慰,我們常常感嘆自己讀破了萬卷書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而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卻在自己并不順利的一生中總結出一套生活的哲學,還轉過身來把我們這些高學歷的“知識分子”給教育了,難怪白巖松曾評價《姥姥語錄》:“有文化的人不必須有學歷,而有學歷的人也不必須就有文化”。
“忠言”不必須是逆耳的,但必須是最直白樸素的,熟悉倪萍的人就應都明白,倪萍的兒子在出生后不久便患有一種很難治愈眼疾,剛得知這個消息的倪萍萬念俱灰,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感覺自己的天都黑了”,那個時候的她經常整晚都合不上眼,夜深人靜的時候靠著一根又一根的香煙來穩定自己的情緒,麻痹自己的神經,這一切,都被當時住在她家里的姥姥看在眼里,姥姥叮囑她:“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姥姥還說:“天黑了快睡吧,孩子,天亮就快起來”,姥姥把不可避免的災難說成是“天黑了”,“天黑了就是遇上擋不住的難事兒了,你得認命。認命不是撂下,是咬著牙,挺著,別在黑夜里耗著,把神兒都耗光了,好事兒來了預先還打個招呼,不好的事來了咣當一下就砸在你頭上了,這些災難從不會通知你。能人是越砸越結實,不能的人一下就被砸倒了。”為了治好兒子的病倪萍退出了中央電視臺,帶著兒子漂洋過海、尋醫問藥,最終治好了兒子的病。
姥姥是對的,生活本就無常,而人又偏偏是感性的動物,應對突如其來的災禍,我們常常在第一時間就被情緒沖垮了自己的精神防線,一時沖動做出許多傷害自己與家人的事,等我們從痛苦中清醒過來后才追悔莫及。那么應對飛來橫禍的正確態度是什么?姥姥告訴我們:第一,你要“認命”,認命就是應對現實,冷靜下來正視此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第二,“認命”不等同于“認輸”,要在黑暗中咬著牙“挺著”,等待黎明,而不是在焦慮中消耗自己的精神,影響自己的決定。
這樣直白平實的大白話“語錄”在書中比比皆是,比如:“房子沒有梁,早晚得塌了,人要是沒人幫著,你有多大能耐也活不起來呀!”、“糖稀越粘越厚,苦菜越洗苦水越少”、“父母幫著兒女,仨人都笑了;兒女幫著父母,仨人都哭了”,圍著“炕沿鍋沿”轉了一輩子的姥姥用最簡單易懂的道理類比出人生的大道,比起那些引經據典的“大道理”,這樣樸實簡單的“語錄”卻句句扎人心。
《姥姥語錄》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的真情實感、樸實無華,它用最“生活”的語言觸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合上書本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們每個人都有姥姥,每個人家里都有老人,尋常歲月的相處中,我們可曾做到像倪萍那樣用心傾聽她們說的話?如果沒有,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要用心聽一聽了,相信你必須會有收獲。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2
《姥姥語錄》這本書是倪萍所寫。書中書寫了姥姥和倪萍生活中的點滴生活。姥姥的話語透露著姥姥眼中的人生哲理。教育了倪萍在與人相處和為人處事的道理。姥姥一生都為人著想,為人謙和善良。倪萍說:”葵花朵朵向太陽,姥姥是我心中的太陽。姥姥的寬容、善良,不斷地修正著倪萍的缺點,改正著錯誤,姥姥的智慧、像光亮始終照耀著、溫暖著倪萍。
姥姥語錄,記錄了姥姥和倪萍生活的事情。都記錄姥姥的善良,寬容…姥姥就是這樣的人。給予是幸福,欠人家是受罪。
姥姥說:“愛越多越好,愛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 因此倪萍在姥姥的影響下養成了為他人著想,樂于助人還有一個語錄就是快樂你別嫌小,一個小,兩個小,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你不能老想著一天一百個快樂你一輩子能碰上幾個一百個快樂這體現了這位姥姥那種知足常樂精神。
姥姥一輩子沒上過學,不識字,但卻對做人有深刻的理解。沒讀過書的姥姥用平淡話語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導給孩子們。這些經驗是姥姥的智慧結晶。
讀完《姥姥語錄》這本書們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樂于助人,為他人著想,寬容,善良的精神。讀姥姥語錄更像是一盞明燈,照亮在奮斗的路上。讓人穩步前行,追逐夢想。
姥姥語錄讀后感 篇3
逐行逐句讀完《姥姥語錄》,時而欣慰,時而溫暖,時而鼓掌叫好,時而傷心落淚……倒不是作者倪萍的文學造詣有多高,就是她這般平鋪直敘的大白話,更襯出了99歲的姥姥一輩子真實淳樸的人生哲學,發人深省。
這本書讀后有兩點給我觸動很大,一是倪萍的孝心,二是姥姥的智慧。
倪萍為了讓97歲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就想了一個點子:說歐洲某國家收購瓜子仁,要求必須是手剝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須是完整的,15元一斤,問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剝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開始剝瓜子。那時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給姥姥發工資,并動員全家偷偷吃掉這將“出口歐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來臨走也要讓朋友帶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覺得自己還有用,還掙了錢。這件事可見倪萍是費盡心思讓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樂樂。
“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著,這叫幫人;有一鍋米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幫你。”
“遺憾就是專門留下的,要不就沒這倆字了。”
“快樂別嫌它小,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你不能一天老想著一百個快樂,你這一輩子能碰上幾個一百個快樂?”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夠數了,福又回來了。”
“愛越分越多,愛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
這就是姥姥,一個沒有文化的中國老太太說出來的話語!透著豁達,透著大度,透著善良,透著哲理,透著一個大寫的人的人格魅力!
姥姥是真正用智慧點亮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