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讀后感300字(通用3篇)
竇娥冤讀后感300字 篇1
竇娥死了,她臨死立下三樁誓愿:熱血長二白練懸;六月飛雪;楚州三年大旱。竇娥是悲劇的主角,可這出劇里的主要人物誰不是悲劇的承受著呢?
竇娥經歷坎坷,是劇中最大的悲劇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與兒媳的經歷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們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喪夫,老來喪子,好不容易在60多歲的時候找到了個接腳的丈夫,卻不見得是一個忠厚足可依靠的老頭兒,又領著兇神惡煞不懷好意的兒子還得承受來自兒媳的道德說教和譴責,豈不也是悲劇加悲劇?
若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歷經滄桑,遭不少別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誰曾關心她?誰讓他感受一份呵護的溫暖,誰給她可以依賴的感覺?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場悲劇。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賽盧醫,想勒死蔡婆婆,被張驢兒父子發現,做惡未遂大徹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個僻靜的地方來做寫善事,不曾想到卻向善不能,在張驢兒的威逼之下,成了殺父的幫兇,此后事發,落了個“發煙瘴地面,永遠從軍”的下場。
張驢兒是個流氓惡鬼千刀萬剮地也難解心頭之狠。但是他又何嘗沒有收無常的戲弄:喜歡上竇娥,又陰差陽錯地毒死了自己的父親,最后也落了個凌遲的下場。所以《竇娥冤》里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有意無意地上演著各自不同的悲劇。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劇性的一面,王國維稱他為“及列之于世界悲劇中,也無愧色”想到盧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悲劇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劇從來就不應該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詞,我們活著是因為“那里”有悲劇。
竇娥冤讀后感300字 篇2
竇娥家境貧寒,母親又去世得早,所以竇娥對自己的父親更是關心,不久父親為了進京趕考,只好把竇娥給別人做了童養媳。長大后她遭受奸人陷害,被處死刑。竇娥咬著牙,眼含淚水痛咒道:“我死后血濺一丈二尺白布,三尺大雪蓋我尸體,楚州大旱三年!“果然這一切在竇娥死后都得到了驗證。這真是千古奇冤啊!其實做人就要象竇娥一樣敢怒敢言,光明磊落。
如今我們的時代改變了,當官的處處為老百姓作想,對老百姓們更關心、更體貼了,同時,在新社會、新國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民辦實事的官也越來越多,我相信像竇娥那樣的悲劇不會重演。
我的理想是當一名清官,為國家出一份力,多造福于人民。讀了《竇娥冤》之后更讓我懂得了清官的重要性。以后我的理想如果實現了,我一定像林則徐、宋慶齡、孔繁森……看齊。
透過窗戶我仿佛看見竇娥在向我微笑,勉勵我前進,將來造福于民。
竇娥冤讀后感300字 篇3
或許命運的捉弄使一柔弱女子遭遇誣陷;或許命運的捉弄使她早年喪命,我們無不為她——竇娥喊冤。
與竇娥相比,我們很幸運,像“溫室里的花朵”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竇娥的一生是短暫而不幸的,三歲喪母,七歲做童養媳,二十歲丈夫便死了,本以為還可以過安淡平靜的日子,確遭人誣陷。我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或許放在大多數人身上,有可能屈服,有可能反抗,但我相信更多的是與黑暗勢力抗爭。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時光不可再重來,竇娥因不像黑暗勢力屈服而喪命,人們佩服她的勇氣;人們贊嘆她的品格;人們熱愛她的精神,而所謂的“屈服”者卻遭人鄙視,遭人唾棄。
竇娥不像黑暗勢力低頭,我們要不像生活挫折低頭,學習不像失敗低頭,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折和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要鼓起勇氣去面對,而不是一畏的退縮。失敗不僅一次,一次次的放棄了失敗會一事無成。
小時候的竇娥喜歡讀一些詩歌,也非常喜歡文學,但她并沒有像我們一樣,在學堂里上課,衣食無憂,每月還有足夠的零花錢。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好好學習。